讲真,最近我看到一个东西,给我CPU干烧了。说是一辆摩托车,但长得跟个广式月饼似的,金黄酥软,车轮上还带着雕花,骑在路上自带一股子莲蓉味儿。这玩意儿在梧桐树下慢慢悠悠地开,阳光一照,甜到发腻。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好有创意”,而是“坏了菜了,车圈这股邪火终于烧到两轮界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岁月静好,这是赤裸裸的行业内卷信号,是车企们集体“不务正业”的终极体现。当一家公司开始不聊技术,不聊性能,不聊安全,而是煞有介事地跟你讨论它的车身颜色是不是“莲蓉金”还是“豆沙棕”的时候,这说明他们不装了,摊牌了,彻底放弃治疗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场精心策划的“发疯”,核心思想就一句话:既然正经路走不通,那就集体上天台整活儿。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一群年薪百万的高管,对着PPT上那根跟心电图一样跌宕起伏的销量曲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CEO一拍桌子,眼神里带着一种“道诡异仙”主角李火旺式的癫狂,说:“兄弟们,我悟了。我们的问题,不是发动机不够强,不是电池不够顶,而是我们的车,不够甜!”底下工程师当时心态就爆了,连夜画的“三体人看了都想偷”的全新底盘架构图,瞬间就变成了废纸。而市场部的小年轻,因为提了一句“我们可以和某某糕点品牌联名”,当场就被提拔为首席产品官。
这就是当下的竞争法则,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以前大家还假模假样地比谁的蛋糕做得大,谁的奶油抹得匀。现在不是了。现在是谁不爽了,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别人的蛋糕整个端走,那这帮开始琢rou情怀和设计的老炮儿,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灭了还要揣兜里带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特斯拉的中年人,对这种事儿感触特别深。特斯拉这牌子就是品牌玄学的集大成者。你跟一个特斯拉车主聊三电系统,聊刹车异响,他会跟你聊马斯克,聊人类未来,聊星辰大海。他买的不是一辆车,他买的是一张通往火星的船票,哪怕这张票现在只能在五环上堵着。你觉得这月饼摩托荒诞,但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所有的缺点,在你眼里都会自动美化成“有个性”,所有的优点,都会被放大成“改变世界”。这月饼摩托也一样,它的目标用户,根本不是需要一辆摩托车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我与众不同”标签的人。
所以,别再跟我扯什么智能驾驶了。讲一百遍了,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于谁的激光雷达多,谁的算法牛逼,而在于谁能先搞定一个骑着老头乐、不按套路出牌的山东大爷。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不如在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停十分钟。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AI算法再精妙,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AI系统,能理解什么叫“我寻思着你能让我”吗?不能。所以你看,这些车企开始搞月饼摩托这种东西,本质上是一种开窍,一种顿悟:既然技术解决不了现实的操蛋,那就用玄学来对抗玄学。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现实就是比我的比喻更蠢。你以为他们在造车,其实他们在修仙。车的底盘不再是底盘,那是“烘焙模具”;电池包不再是电池包,那是“莲蓉核心”;智能座舱不再是座舱,那叫“精神任意门”。他们不再追求把车越做越好,而是追求把故事越讲越圆。加大加大加大。什么东西都要加大。屏幕加大,轮毂加大,吹牛的力度也要加大。
但能过,就是能过。
这是一种绝望的呐喊,也是一种聪明的妥协。当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用价格战把利润打成压缩毛巾的时候,突然有个人站出来,不打架了,开始在旁边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你觉得他疯了,但他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就是差异化。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差异化。这车慢不慢?慢。安不安全?鬼知道。但它好看吗?它能发朋友圈吗?能。这就够了。
所以,当你在街上再看到这种奇形怪状的车,别笑。你要用一种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去看它,要带着敬畏。因为你看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品牌在残酷的黑暗森林里,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给自己点燃的一根烟。那烟雾缭绕的样子,仿佛在说:卷不动了,毁灭吧,赶紧的。而这种摆烂到极致的态度,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就问你怕不怕?反正我是怕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