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已实施却少见新车踪影,这背后是行业头部企业的集体沉默与战略观望。
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实施,然而街头巷尾的电动车门店里,依然难觅新国标车型的踪影。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的经销商们,依然在以清库存的方式销售旧国标车。
新国标车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静默期”。消费者走进门店,看到的多是“清仓处理”“旧款降价”的标语,鲜有品牌大力推广新款车型。
01 新国标落地,市场反应冷淡
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国标旨在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
新国标着眼于解决电动自行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车辆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取消了备受诟病的脚蹬强制安装要求,限制了塑料件使用比例,强化了材料阻燃性能,还增加了防篡改设计。
与政策的高调出台相比,市场的反应却显得异常平静。许多消费者甚至不知道新国标已经实施,照常选购着旧国标车型。
02 头部品牌沉默,三大真相浮出水面
雅迪、爱玛等行业巨头为何集体保持沉默?背后有着三大现实原因。
首要原因是政策预留的缓冲期。根据规定,9月1日前生产的旧国标车可以继续销售至12月1日,这给了企业三个月的库存消化时间。
数据显示,头部品牌目前仍有35%以上的库存是旧标车,电动车供应链存在12-18个月的周转周期。企业自然选择先消化库存,而非急于推出定价更高的新车。
第二个原因是认证过程的复杂与拥堵。新国标强制认证复杂度大,到4月底只有6家机构获得了新国标检测资质。
到7月底,只有4个品牌14款车型通过了强制性认证,还有60多款车型正在认证流程中。认证进度缓慢直接影响了新车上市速度。
第三个原因关乎市场接受度的不确定性。新国标车因安全配置升级导致成本上升,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
同时,25km/h的时速限制和续航调整让部分用户心存顾虑。企业在市场反应明朗前,不敢贸然大规模投产。
03 新旧国标之争,消费者如何选择
面对新旧国标交替期,消费者陷入了选择困境。
新国标车确实在安全性上有很大提升。塑料件占比不得超过整车重量的5.5%,需采用阻燃ABS材料等,这些规定都增强了车辆的防火性能。
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数据显示,仅阻燃材料测试就需经过多轮高温燃烧验证。这种安全性能的提升,可能挽救无数生命。
但另一方面,新国标车价格明显上涨。由于材质的升级、新增北斗定位功能等变化,价格整体比之前有500元左右的上涨。
而且新车型外观设计趋向“极简安全美学”,塑料用量减少,更多采用金属材料,使得整车外观风格发生明显变化。
04 行业洗牌加速,中小企业压力巨大
新国标的实施正在加速行业洗牌,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多家头部企业表示已做好充分准备。爱玛科技透露,公司自9月1日起已全面停产旧车型,生产线早已完成柔性化改造。
然而,不少中小企业却面临巨大挑战。一位广东电动自行车厂的高管透露,目前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
行业分析师指出,像雅迪、爱玛这样的一线品牌,凭借资金技术和合规优势已快速完成产品切换。而很多中小企业则面临成本上升、产品无法过检等问题,部分企业已濒临淘汰。
05 未来市场走向,智能化成为关键
随着新国标的落地,电动自行车行业正在从量向质转变。
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电动两轮车国内总销量4950万台,同比下滑11.6%,行业整体呈下滑趋势。这表明市场已从新增需求为主转向存量更新为主。
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化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方向。九号公司等新兴品牌凭借智能化功能实现了高速增长,2024年扣非净利润暴涨160%。
传统品牌如雅迪则面临转型困境。其高端子品牌VFLY以“源自保时捷设计”为定位,但市场反响相对冷淡。2024年雅迪收入下降18.77%,净利润大幅下降51.81%。
新国标实施后,行业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和价值战,企业需要更多依靠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来赢得市场。
截至12月1日旧国标车销售截止日前,这场沉默还将持续。消费者在此期间选购旧国标车,仍然可以正常上牌行驶。
行业分析师预测,真正符合新国标精神的安全化、个性化车型可能要等到年底至明年初才会集中上市。
那个时候,我们将看到电动自行车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升级换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