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上海,零跑经销商门店如同菜市场,客户摩肩接踵,排队试驾已成常态。即使在工作日午后,展厅里坐满、站满了人,有的围着C10琢磨空间,有的对着B10中控屏点来划去,没有一处角落能闲下来。销售张磊一边应付咨询,一边感慨技术进步。门店销量已经连续数月保持在百台以上——而去年同期,还只有六十台。这样的成倍增长,在当前车市,已属另类。
时间倒退两年,零跑还被唱衰。哪吒和零跑一起被归为“第二梯队”,舆论认定这类品牌终会被市场淘汰。结果嘛,如今哪吒徘徊倒闭边缘,零跑却成了新势力中的黑马,财报显示7月销量突破5万辆,半年累计交付超过22万辆,业绩增长超150%,还首次实现盈利。换句话说:零跑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风生水起。
这场逆袭背后,靠的是什么?
一万“保底”,三万“不算多”
“做零跑销售,收入可以直接碾压很多同行。”张磊直言,只要肯干,月入过万轻轻松松。门店8个销售,最低也能卖15台,销冠能冲到30台,提成阶梯式递增。即使只“摸鱼”,一万收入打底;拼点劲儿,三万也不是难事。“比起小米、特斯拉那些车企卖车,零跑收入体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他说,“提成高,交付快,钱到手也快。”
但高收入也有代价。八个人面对一天二十组客户,周末一口气能来八十组,每个销售经常得同时接待三四拨人,“喝水的时间都没,客户只能自己摸车,自助式选车”,张磊半开玩笑,“你有合适的销售推荐吗?”
这种“幸福烦恼”,正是零跑的独特现象。面对暴增的客流,门店忙得脚不沾地,却没人喊累——毕竟这钱是实打实赚到手。
库存“清零”,渠道高效
零跑的渠道运营逻辑堪称行业异类。别人为堆库存发愁,零跑却处于“车来即卖”的快节奏。张磊提到,三家门店加起来库存不过两百台,“一周一轮,每月能清三遍。”资金周转快,现金流充裕,老板们都乐开了花。
背后靠的是零跑的“订单匹配”策略:卖多少订多少,库存随订单滚动。管理上要求每车最快九天交付,经销商们不再因压货而垫资,成本风险大降,利润空间保障,资金流转还能挣利息。更快的交付周期也提升了购车体验,客户满意度自然水涨船高。
渠道布局也颇为讲究,“1+N”模式将一座4S店辐射至多家城市展厅,成本低、扩张快、标准统一,而不是传统4S店的广撒网高成本。虽然目前门店数量有限,覆盖不全,但零跑早已经着手扩网,力求各区都有服务站,“目标是行政区内三十公里必有零跑门店,服务不需要跨区。”上海现有12家门店已逼近承载极限,扩展势在必行。
那些在低谷里挣扎的其他车企经销商,开始打听能不能加盟零跑。“我以前老板都追着问渠道扩张计划。”张磊自豪地说,零跑成了行业里最“抢手”的品牌。
实用主义,优衣库造车哲学
当然,渠道再好、销售再拼,也得靠产品说话。零跑的全部六款车都定位于10-20万元区间,别人怕“内耗”,零跑却反其道而行,每一款都精准卡位、需求清晰。B10一出,10万级纯电SUV市场几乎被“扫荡”,不到十万元买到大空间高续航,还能选激光雷达,“你找别的品牌,很难有竞品。”李娜自信满满。
C10则吃准了家庭用户,大五座、智能座舱、座椅随意调。“上有老下有小”的痛点,被精准捕捉。“像优衣库一样造车”,零跑不搞浮夸设计,也不追炫技,尽力把每个关键需求拿捏到极致。模块化平台、标准化零部件,全域自研提高通用率,从而大幅压低成本,却又保证每款车都能应对不同细分需求。
零跑的底气来源于技术。旗下65%成本实现自研自产,底盘、电驱、电子电气架构都握在自己手里。自研技术模块通用率高,大量生产降本,同时实现“为特定需求量身定制”。在别家还为零件涨价发愁时,零跑能灵活调整,确保每款车都具备独特竞争力。
打个比方,零跑不是把造车当奢侈品,而是跟优衣库学做实用主义:标准化技术、模块化生产,成本控制到位,价格打到骨感,把消费者关心的实用需求做到极致。“炫技没用,务实才是王道。”
效率制胜,务实为王
回顾零跑的逆袭,无非是几个要素:终端销售火爆,渠道高效运转,产品精确打击。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用“效率”对抗同行的“浮躁”。都说新能源赛道风云变幻,谁能把控需求、优化流程、拒绝浮躁,谁就能突破头部尾部界限。
未来挑战当然不少。销量爬坡,供应链、服务、品质压力都跟着来。但零跑的故事已经证明:车市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调整、精耕细作的业务模型。谁敢夯实体系,谁就能在风暴里稳住阵脚。
最后,别羡慕月入三万的销售,他们不过是在风口里,比别人多踩了两步油门。等下一阵风起,看谁能够继续加速,谁又慢下来变成那个“被淘汰者”,一如两年前谁都没想到零跑能成“香饽饽”。这场持久赛,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每月新增的订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