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露营地,帐篷一字排开,烤肉的香气混着草木清香。苗京京新买的享界S9T,后备箱里塞得满满当当,三只狗趴在装备堆里哼哼,后排三个成年人正热烈争论“露营烧烤该谁洗碗”。我盯着这台车的流线型大屁股,心里一阵感慨:曾几何时,这种“瓦罐车”是被人嫌弃的存在,现在居然成了抢手货。
说实话,曾经我也对“旅行车”嗤之以鼻。“大屁股”在中国车市里一度像是个尴尬标签,谁家买了桑塔纳旅行版或者标致505 SW8,邻居都忍不住多看两眼,嘴里嘟囔:轿车就得有规整的三厢,你这屁股,怎么看都像拉货的。结果真成了警车、救护车的专属,家用车一提旅行版,老一辈准会摇头。
这也怪不了他们。翻开中国轿车进化史,旅行车一直是边角料角色。80年代进口标致、90年代桑塔纳、00年代赛欧试水家用,碰壁不断。到头来,旅行车的定位成了“空间大但不高级”,一副“没屁股的拖拉机”既视感,和国人心中的理想轿车隔着次元壁。后来SUV横空出世,体型高大、空间全能,家用车市场几乎被SUV收割殆尽。旅行车呢?苟延残喘,马自达6旅行版、速派Combi,在二手车市场还不如摩托车抢手。专业视角看,旅行车的空间确实比三厢轿车强,也比SUV更低重心、操控好。但在“体面”和“功能”PK里,不敌SUV是注定的结局。
到了近两年,风向诡异转变。我身边买过ET5T、极氪001T的人越来越多。一个90后朋友和我聊:“露营、宠物、亲子出游,旅行车空间能装能躺,我就图个爽。”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波车主,已经不追“情怀”了。有的专为智能驾驶、尾厢空间而来,甚至没想过“旅行车=欧洲人度假”。为啥?电动车崛起,彻底改变了旅行车的底层逻辑。燃油时代,旅行车要兼顾空间和操控,后排座椅都做得矮,不舒服。现在电池铺底盘,尾厢可以拉高一截,后排座椅调得像沙发,空间比很多SUV还痛快。空气悬架、电动后盖、全景天窗,曾经只有进口高端旅行车才给配的,现在国产中端全都标配。蔚来、极氪、享界这帮厂商,硬生生把“欧洲贵族情怀”拉到普通小康家庭。
价格也讲究“反杀”。昔日旅行车=贵族玩具,进口大众R36标价五十万,家里没矿根本不敢碰。现在蔚来ET5T和ET5同价,极氪001T和轿车版差不多钱,15万出头的海豹06旅行版,直接把“瓦罐车”当日用品卖。甚至有点黑色幽默:以前买旅行车要解释半天“这不是工具车”,现在销售人员急得跟你介绍智能配置,“空悬怎么用”“智驾几级”,买家连情怀都懒得聊了,直接冲着性价比下单。
但“旅行车能火多久”,我这冷静职业病又犯了。一是中国家庭的三厢情结还在。你跟北方的叔伯聊旅行车,十有八九被一句“没屁股的车,像啥样子”怼回去,无论怎么讲空间、智能、配置,观念这关不易过。二是“露营热”能否持续,值得存疑。这帮90后买旅行车要么是养宠物要么是露营,一旦潮流冷却,谁还会为“瓦罐”买单?三是车企创新疲态风险。现在电动化、智能化风口正盛,下一步是空间魔术、通过性进阶,马虎一点就会被新物种替代。啧,汽车市场就是这么没温情,冷得像法医实验室里的气氛。
每次路上看到旅行车队伍,心里都有点职业自嘲:审车时最怕碰到旅行版,轿车底盘、SUV尾厢,配件跟着跨界,修理工都得挠头。但不得不承认,这群瓦罐粉是中国车市里难得的“逆行者”,自成风格,像衣柜里偶尔出现的工装夹克,和清一色T恤多了一份讲究。能装能跑还能个性,旅行车像是城市边缘的流浪者,既满足“逃出围城”的幻想,也让“回到家里”更实用。
既然选择了瓦罐路,车主也得做好三件事——第一,面对全家人对“大屁股”的吐槽时,不要辩解太多,毕竟习惯是最容易发霉的东西;第二,别把“个性”变为偏执,车该装就装,该用就用,别为拍照而拍照;第三,关注厂商的后续创新,产品力才是行业命脉,“情怀”不值几个钱。最后,给自己留个难题,你买车会选旅行车吗?为什么?是不是每一类车都值得被重新定义一遍?或者旅行车的逆袭只是短暂的流行,毕竟一阵风过去,能留下来的才叫进化。
就像那晚露营天色渐暗,帐篷里一群人围着烤盘自嘲“咱们是瓦罐俱乐部”,下一秒狗子扑进车后备厢,随时准备向下一站出发。旅行车的故事是关于空间,也是关于变化。未来每一种汽车形态都会被市场和人性重新评估,这场无休止的进化,下一幕又会是谁主沉浮?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