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

相信许多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们在日常充电时,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况:眼看着车辆仪表盘上的电量百分比一点点攀升,逼近100%的圆满状态,心里正为即将满格的续航里程感到踏实时,充电桩却突然“咔”地一声,自动停止了工作。

屏幕上显示充电结束,可电量却定格在了97%、98%甚至是95%,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才到顶。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跳枪”。

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有驾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是不是充电桩出了故障,或者自己爱车的电池出了问题?

实际上,这并非故障,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安全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对使用者安全的周全考虑。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关键术语:SOC,即“荷电状态”。

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词汇,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电池剩余电量百分比。

当您的车辆显示电量为98%时,就意味着其SOC值为98%。

而充电临近结束时自动“跳枪”,正是围绕着这个SOC值展开的一场车与桩之间的默契配合。

这第一层保护,来自于您的爱车本身。

在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内部,都有一套至关重要的核心系统,叫做BMS,也就是电池管理系统。

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有驾

我们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为电池的“智能大脑”和“贴身管家”。

它的职责是全天候不间断地监控着电池组内部成百上千个独立电芯的健康状态,包括它们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各项关键数据。

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来源,其化学特性决定了它对工作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尤其害怕两种极端情况:一是过度放电,这会永久性地损伤电池容量;二是过度充电,其危害则更为严重。

当电池被过度充电时,其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异常活跃,导致电芯内部的压力和温度迅速升高。

更危险的是,过量的锂离子会在电池负极表面堆积,形成针状的结晶体,这被称为“锂枝晶”。

这些锂枝晶如同电池内部生长出的微小尖刺,一旦刺穿了隔开正负极的隔膜,就会引发内部短路。

内部短路是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诱因之一,一旦发生,轻则导致电池报废,重则可能引发燃烧等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为了从根源上杜绝这种风险,BMS这个“管家”会设定一个非常严格的安全充电上限。

这个上限通常不会是绝对的100%,而是会预留出一定的安全冗余,比如98%或99%。

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有驾

当充电电量达到这个预设的阈值时,BMS会立即向充电桩发出停止充电的指令,从而主动结束充电过程。

这是一种预防性的保护措施,确保电池始终工作在绝对安全的状态范围内。

仅仅依靠车辆自身的BMS系统还不够,公共充电设施的运营方为整个充电安全网络加上了第二把锁。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拥有成百上千个充电桩的运营商,他们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某辆车的BMS系统恰好出现故障,未能及时发出停止指令。

为了防范这种小概率但高风险的事件,运营商通常也会在充电桩的管理后台统一设定一个充电SOC阈值。

这意味着,当充电桩通过与车辆BMS的通信,检测到车辆的电池电量已经达到它自己设定的上限时,无论车辆是否发出停止请求,充电桩都会主动切断电流,强制停止充电作业。

这种车端与桩端的双重保护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公共充电的安全性,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电基础设施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截至目前,我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如此庞大的网络能够安全运行,离不开这些在细节处层层把关的安全设计。

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有驾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下,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本身就容易积聚热量,一些管理规范的充电站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甚至可能会将安全阈值调得更低一些。

所以,如果您在充电时发现车辆在95%就停止了,也无需过分担忧,这恰恰说明了该场站对于安全运营的高度重视。

那么,理解了背后的原理之后,对于确实有长途出行需求,或者就是希望将电量补充到100%的用户来说,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满充”呢?

方法是有的,并且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

首先,您需要检查一下自己车内的充电设置。

现在很多品牌的电动汽车都允许车主在中控系统里自定义充电上限,区分为“日常使用”和“长途出行”等模式。

请确保您已经将车辆的充电目标设置为了100%。

在确认车辆设置无误的前提下,如果您在使用公共快充桩(直流桩)时遇到了“跳枪”的情况,可以采用“快慢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补电。

这涉及到电池充电的两个不同阶段。

新能源车充电总跳枪?三步解决,轻松实现满充!-有驾

在充电初期和中期,电池电量较低,可以接受大电流的快速注入,这个阶段被称为“恒流充电”,充电速度非常快,通常半小时左右就能将电量从20%充至80%。

然而,当电量超过80%以后,为了保护电芯,充电过程会转入“恒压充电”阶段,此时充电电流会逐渐减小,充电速度也随之显著放缓,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涓流充电”。

快充桩的设计目标是高效率和高周转率,它在恒流阶段表现出色,但在精细的涓流充电阶段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并且长时间占用快充桩进行低速补电,从经济角度看也不划算。

因此,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先利用快充桩将电量迅速补充到其自动跳枪的SOC阈值,比如98%。

然后,如果条件允许,将车辆移动到交流慢充桩上,进行最后的补电工作。

慢充桩的电流小而稳定,非常适合执行这种精细化的涓流充电任务。

它能够以一种更温和、更安全的方式,将最后那2%的电量缓缓“喂”入电池,同时给BMS系统充足的时间来对电池组内所有电芯进行电压均衡,确保每一颗电芯都达到最佳的满电状态。

当然,从科学保养电池、延长其使用寿命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建议广大车主在日常通勤使用中,遵循“浅充浅放”的原则。

也就是说,不必每次都刻意追求100%的满电,将电量保持在20%至90%的区间内反复使用,是对锂电池最友好的方式。

这可以有效减缓电池容量的衰减速度,让您的爱车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续航表现。

只有在准备长途旅行等确有需要的情况下,再进行一次彻底的满充即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