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话题挺热的,那就是关于增程式电动车。
前一两年,提起增程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理想和问界这两个品牌,它们旗下的车卖得那叫一个火爆,好像一夜之间,这种既能用电又能烧油,还没有里程焦虑的车型就成了市场的宠儿。
眼看着理想和问界赚得盆满钵满,很多其他的汽车厂家,包括一些老牌的合资品牌,都坐不住了,纷纷开始规划自己的增程式新车,想要搭上这趟快车。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比计划来得快,让人有点始料未不及。
进入今年以来,特别是从刚刚出炉的7月份销量数据来看,增程式汽车的整体热度似乎正在悄悄降温,这不禁让很多人心里打了个问号:难道说,曾经风光无限的增程式车型,现在开始卖不动了吗?
咱们先来看一组最直观的数据。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报告,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国内增程式车型的总销量是10.2万辆。
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还不少,但是凡事就怕对比。
跟去年7月份相比,销量下滑了11.4%;再跟今年6月份相比,又下滑了14.9%。
这两个关键的对比数据双双下降,就像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整个增程式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确实放缓了,甚至出现了萎缩的迹象。
那么,具体到各个车型上,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从7月份增程式车型的销量排行榜来看,更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榜单上林林总总的几十款车里,一个月能卖出超过一万辆的,只有两款车。
这个结果,和以往动辄好几款车型月销过万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有些冷清。
排在第一位的,是来自问界品牌的M8,它在7月份卖出了21564辆,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把其他对手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问界M8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华为技术的深度赋能。
现在很多人买车,已经不单单是看车辆的机械性能了,车内的智能化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界M8搭载的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操作起来就像一部大尺寸的智能手机一样流畅方便,再加上华为领先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科技感和便利性。
在这些核心亮点的加持下,配合上它本身就很不错的空间、舒适度和配置水平,一上市就成为爆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排在第二位的是理想L6,7月份的销量是14830辆。
作为理想汽车专为年轻家庭打造的一款大五座SUV,理想L6的市场定位非常精准。
尽管现在市面上主打家庭用户的SUV越来越多,竞争对手一波接一波地涌现,但理想L6依然凭借着对中国家庭用车需求的深刻理解,稳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
宽敞舒适的空间,加上理想标志性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配置,牢牢抓住了家庭用户的核心诉求,所以依然有大量的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
但是,从第三名开始,销量数字就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问界M9以8886辆的成绩排在第三,虽然没有过万,但考虑到它是一款定位高端、价格不菲的大型SUV,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
它所吸引的,是那些更看重前沿科技和独特豪华体验的高端消费人群。
可再往下看,理想汽车的另外两款主力车型理想L7和理想L9,表现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
理想L7在7月份卖了6237辆,而曾经作为品牌旗舰、被誉为“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的理想L9,销量更是只有3760辆。
这与它们过去月销轻松过万的高光时刻相比,差距确实非常明显。
这背后,既有来自自家兄弟理想L6的客户分流,更重要的,是市场上同类型的大六座、大七座SUV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面广了,竞争自然就变得异常激烈。
这份榜单还透露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北京越野BJ40这款老牌硬派越野车,在推出了增程版之后,销量有了显著提升,7月份卖出了4532辆,排到了第五名。
这说明增程技术确实解决了硬派越野车油耗高的一个核心痛点。
还有像岚图FREE,销量也达到了4273辆,排在第六。
岚图这个品牌一直以来在技术研发上很舍得投入,产品实力不错,现在也逐渐在销量上有所体现。
分析完这些具体的销量数据,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增程式车型的整体热度会下滑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市场的新鲜感正在褪去,而竞争却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几年前,增程式技术还是个新鲜事物,市面上的选择不多,物以稀为贵。
但现在,几乎所有主流的国产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增程车型,就连一些合资品牌也开始涉足。
当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时,消费者的注意力自然会被分散,分摊到每一款车上的销量就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集中爆发了。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部分增程式车型的实际用车体验暴露了一些短板。
增程式汽车最初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卖点是“没有里程焦虑的电动车”,听起来非常完美。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车主发现,市面上不少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其实并不算长,普遍在100多公里。
这意味着在城市里通勤,如果完全想用电、不想启动发动机,可能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方便。
而一旦跑上高速,电池的电很快就会用完,车辆进入所谓的“亏电”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发动机需要一边发电供给电动机,一边还要应付高速行驶的能量消耗,负担很重,油耗往往会变得相当高,甚至超过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
这种“城里用电还算省,高速用油心会疼”的体验,让一部分消费者对增程式技术的经济性产生了怀疑。
最后,增程式技术还面临着来自其他技术路线的强大竞争压力。
一方面,是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越来越成熟。
这类技术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控制得更好,而且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能量传递的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纯电动汽车的技术也在飞速进步,电池的续航里程越来越长,充电设施的普及速度也在加快,很多消费者最初的“里程焦虑”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在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这两大阵营的“前后夹击”之下,早期增程式技术的一些固有弱点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当然,汽车厂家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些问题。
目前,行业内正在兴起一股“超级增程”的潮流。
简单来说,就是给增程车装上一块容量大得多的电池,把纯电续航里程从一百多公里,提升到两三百公里,甚至更高。
这样一来,在绝大多数日常用车场景中,这台车就可以被当作一台纯粹的电动车来使用,彻底解决了纯电续航短和亏电油耗高的问题。
而那个增程器,就真正回归了它“应急充电宝”的备用角色。
这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否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帮助增程式车型走出当前的瓶颈,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