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大家要买车、换车,都得多留意点。为什么?因为从2026年的1月1日开始,车辆购置税政策要变了。这个变动的背景其实挺有意思,但先说说具体的变化——别的中小排量车主可能会觉得哎,没啥影响,但对于想买新能源、插混车朋友来说,得提前规划。
要知道现在(2023年)很多新能源车基本都是免购置税的。大概率是基于续航超过300公里、纯电续航超过100公里的车型享受这个优惠。很多朋友一看免税,直接就下手了——我自己也差点中了优惠陷阱,实际上那是个政策鼓励。
但从2026年起,新能源车免税的政策要取消啦。那个半价优惠,大致是上限1.5万的优惠额度将会消失,也就是说,免税只剩下过去常规的购置税百分比。更明显的变化是——插混车续航如果低于100公里,比如那个续航只到99公里的车型将不再享受免税。这个对于市场上的低续航插混是个打击,厂家也得重新考虑要不要再推那种续航短、价格便宜的车型了。
说白了,2026年的变化,就是把新能源车型更严格地和能用的长续航、真正实用的电动车挂钩。别看现在39K公里续航的车卖得火,实际操作中啥叫实际成效——我刚才翻了翻一些资料,估计大部分购买者的真实续航大概在270-290公里之间,满足日常通勤还算OK。可决定免税的线上,它们续航得达标,谁都知道硬指标背后,有的其实是燃料经济或者续航能做得长一点,避免政策变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政策变,让我想起去年某个朋友问车的时候——你觉得买插混合是不是未来趋势?我没说当然,反倒说看政策大方向——如果新能源免税后,短续航的插混要面对取消政策的冲击,市场会不会更倾向于纯电?这个猜想,当然没有明确的未来导向,只是依赖以往的经验——谁都知道,政策是一个很好的信号灯。
供应链也在暗示这个方向。据我观察,去年拉的那批短续航插混,产量从几百到千辆,基本都没有继续推的打算。为什么?成本和时间会变长——你得做更长续航的车型,否则免税这块蛋糕就拿不到。供应链就像一部庞大的机械,某个环节受阻,就会导致整个链条变慢。
话说回来,其实这些变化也让我反思,现在消费者对车的期待,已经不再是单纯走得快、便宜,而是怎么用得安心。你别以为续航短就不买,实际上市场上还是很多掂量了半天,买了个新车的朋友,期待续航多点的。我还要强调——续航少于一百公里的纯电,走短途还可以,但绝对不适合长途穿越。你觉得呢,这个难题怎么破解?(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个实在的——我跟几个售后工人聊天,他们都认为,目前很多短续航车其实在城市里用还行,但一旦拉出去郊区,几百公里就得考虑充电问题。充电桩,虽说近年来铺得快,但不可能一下子到全国范围都齐备。有朋友建议:别便宜没好货,咱们还是得买靠谱的。那这个靠谱定义,可能就是续航够用、充电方便、价格和补贴合理。
但我在想,厂家会不会在政策变化后变脸?曾经我用换装比喻——就像苹果手机,功能越做越多,拼的还是用户体验。如果未来补贴减少,厂家能不能把车做得更划算、用着顺手才是真硬道理。去年我还跟销售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年轻人看重的其实除了价格,还是续航和科技感。这点我也感受到——车内多屏、智能辅助、自动驾驶辅助,有些新技术能提升驾驶体验,但成本也高。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某车型的笔记,发现后排空间、座椅包覆、车身稳定性,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你会不会觉得,买车除了续航之外,其实整体体验更重要?毕竟,买车不仅是到哪,还是怎么开、打理。有个朋友说他:修车也麻烦,像我这种没时间去修理站的人,车一定得稳点、耐用点。我想,或许未来的需求,是更符合忙碌生活的车型——别再折腾续航最长了,更要的是用得顺手。
再讲点有趣的——市面上还是有价格骗术,很多短续航插混标价和长续航车型差不了多少钱,但交付给用户的体验差很多。有人开玩笑:别看我车标夸张,装了个大电池,跑得快但却也费电。(这句先放一边)但是实际情况,厂家还是得给消费者交代:续航、充电、配件、后续维修,合格的方案才算理性。而不是看着便宜,实际上后续麻烦大。
讲到这里,又让我想到,未来车辆产业链的布局是不是有点像拼拼乐,整得越复杂,成本也越高。车厂还得考虑:自己的核心技术到底在哪?是不是能像苹果那样,坚持有自己技术的闭环。我猜,车型会越做越智能,功能越丰富,但安全可靠才是第一战线。
2026年政策的调整,不会让市场突然崩盘,但它像一道拐点。你想想,一个长续航、智能化的纯电车,可能比差不多就行的车更有竞争力。而那种续航挂零或免不了税但续航不达标的车型,可能就要被挤出市场。
这点我特喜欢问自己——你觉得,咱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真正看重的是什么?续航?价格?还是用一段时间的真实感?感觉像个谜题。
(这段又打住,留点悬念在后头。)
反正,现在不买车的,倒也不急,给时间留点空间。未来的车,越来越像生活的伴侣了,我相信这个行业还会有很多变数。你觉得呢?如果你准备买车,是更关注续航,还是科技配置?也许,我们都该想想,那台你的理想车,到底长啥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