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那个把420万宾利添越当工具车的外贸老板,市区堵了一小时油表只跳0.8升,他说这车开起来根本不像2.5吨的大家伙
上个月陪朋友去提车,落地420万的长轴添越。从展厅开出来没走两公里就遇上晚高峰,龙岗大道堵成停车场。我以为他会烦躁,结果这哥们把座椅往后一躺,开始刷手机处理邮件。一个小时后终于动了,我下意识看了眼油耗表——0.8升。一台2.5吨重、550匹马力的大块头,堵车一小时的油耗,跟我那台1.5T日系轿车差不多。
他看我愣住,笑着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没买GLS。宾利这套闭缸技术真不是噱头,红绿灯起步的时候8缸变4缸,等你要超车了又全部醒过来,整个过程连个响都没有。”
这人做外贸生意,一年大半时间在深圳和东莞两头跑。原本开一台保时捷卡宴,后来换了添越。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挺实在:“需要一台能在高速上让我睡着,又能开去工地不心疼底盘的车。卡宴硬,GLS软,路虎修车频率太高。试来试去就这台合适。”
那个4.0T的V8账面数据挺唬人,但油门调校特别绵。前半段像踩棉花,转速过2500转才开始发力。第一次开的人可能会觉得肉,但跑两天就明白了——宾利工程师讨厌突兀的动力响应,他们认为那不体面。这种设定放性能车上会被人骂,但对一台经常要载着客户谈生意的车来说,反而显得从容。
真正让我服气的是那套48V主动防倾杆。龙岗大道有个上坡急弯,限速60但大家基本都80过。添越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被压得很死,完全不像一台车长5米2的大块头。坐后排的朋友甚至没感觉到我在劈弯,还在那儿接电话。
这套东西的反应速度很快,但又不会给人那种被电子系统强行拽着走的僵硬感。激烈驾驶时它管着你,慢悠悠开的时候又退到后台,让空气悬架去处理那些细碎的颠簸。这种拿捏分寸的能力,大概就是400万和40万的区别。
长轴版的180毫米全给了后排。坐进去第一感觉是空,腿往前伸到底都够不着前排座椅。那副能平躺40度的座椅配合腿托和按摩,我朋友说他有次从深圳开到广州,后排客户全程没醒。只是中央扶手那块7寸小屏,操作逻辑和前排不太一样,像两个团队各干各的活。
内饰用料这次玩了点花样。回收渔网做地毯、橄榄叶鞣制的真皮,宾利管这叫“可持续奢华”。手感确实还行,但我总觉得这更像是应付欧洲环保法规的无奈之举。倒是那套1780瓦的Naim音响挺有意思——每次启动会自动放测试音,根据车内声场调整各个喇叭的输出。放爵士的时候,低音下潜能让座椅微微震,这种体感在同级别里少见。
那套ACC和车道保持功能被限制得挺死。时速低于60就自动关,方向盘还得一直检测到手的压力。我问工程师为什么不做得更激进,对方说得挺直白:“花400万买这车的人,不会指望它替自己开车。”这种克制反而让人觉得踏实,至少不用担心系统突然抽风。
还车那天,我问他这三个月开下来感觉怎么样。他想了半天说:“这车的厉害之处,大概就在于你感觉不到它有多厉害。”
2.5吨的车身开起来不笨重,550匹的动力用起来不狂躁,一堆电子系统工作时你根本察觉不到,连那些环保材料都刻意做成了传统奢华的样子。宾利似乎很懂一个道理:真正的高级,是让所有技术都藏在体验背后,而不是写在配置表里让人炫耀。
420万的价格摆在这儿,怎么低调也掩盖不了它的定位。但对某些人来说,这笔钱买的可能不是车标,而是一种“刚好够用”的舒适——既能应付客户接待的体面需求,又能在想撒野的时候不掉链子。
这大概就是宾利理解的“实用主义”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