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

最近有个数据炸开了锅。某新势力车企的财报里,净亏损高达50亿人民币。50亿是什么概念?按照某些传统车企的单车利润来算,这得卖出几十万辆车才能填这个窟窿。如果再换个角度看,50亿相当于他们上一季度营收的70%,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每赚10块钱,就亏掉7块。这种比例,放哪都很离谱。很多人直接下结论:这不行了吧,这已经是“烧钱烧疯了”的节奏了。

但等等,咱先别急着往垮台的方向想。这个数据确实扎眼,但财报从来不是单看一个数字的事。我们得捋一捋,把这50亿拆开,看看到底是亏在哪,是不是所有亏损都是坏事。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先看营收。这家新势力的季度营收是70亿,按现阶段的市场环境,算不上特别低。它的销量也不算差,单季度交付了4万多辆车,相当于每天都有大约450辆车开出门。单车均价呢?差不多在20万上下。这和很多主流品牌的中高端车型对标——价格在这个区间,说明它已经从“入门级拼量”的阶段走到了“中档拼质”的阶段。虽然没到高端市场,但也不是低端厮杀的范畴。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卖车不亏,那亏在哪?往下看毛利率。这部分就是让人扶额的地方了。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具体是8%左右(有时候甚至更低)。传统车企的毛利率是多少?BBA大概在20%-30%,一些日系品牌也有15%-20%。新势力这个位数水平,确实显得很“薄”。但这里有一个行业共性——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普遍偏低。这不是单家企业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事。为什么?因为新能源车的成本太高了。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电池就是成本的重头戏。即便电池价格这两年有所下降,但占比依然很吓人。一台20万的车,电池可能就要占到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成本。这还是“标配”,要是追求续航、用更好的电池材料,成本会更高。而在车型配置上,新势力车企还得打性价比牌,比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屏内饰甚至无框车门这些“吸睛”设计,能给用户带来体验,但全都得真金白银投入。

再看研发费用。这个就是真正的大头了。新能源车企不拼发动机,拼的是算法、芯片、智能化。这些东西的研发投入是个无底洞,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每家车企都在想办法烧钱推进。技术前期没法量产,还得靠后期车型铺量去摊分研发成本。这家新势力的研发费用占比,是营收的20%左右,相比传统车企的研发占比,几乎翻了一倍。烧钱是烧得快,但这钱并不是“乱烧”,研发能带来长期竞争力。要是真没研发投入,那才是真的危险。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还有一块亏损来源,是销售和管理费用。新能源车企面对的竞争太激烈了,为了抢市场,营销投入必须得跟上。比如砸广告、搞体验店,这些都要钱。管理费呢?从高管团队到技术人员,这些岗位的薪资也要支撑。这家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加起来,占了营收的25%。这个比例看着吓人,但新能源车企普遍都差不多。传统车企有渠道优势,销售模式稳定,新势力还得靠自己单打独斗,这块花费自然也高。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再说账期问题。这也让财报数据看起来有些“虚胖”。新能源车交付周期长,用户付了钱,车企要等到交付才能真正把这笔收入结算成现金流。加上供应链的账期,比如电池供应商的回款周期,这些都会让车企的财报看起来“亏多赚少”。账面上亏损不等于现金流紧张,很多新能源车企账面亏得厉害,但手里其实还有不少钱没到账。

那是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这样呢?对比一下同行。比如某些头部新势力,财报也亏,但亏得没这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毛利率已经跑上了两位数。原因是车型更贵、交付量更高,能把成本摊开。还有一些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亏损是有,但规模不大,因为他们有燃油车作为“现金牛”,能给新能源发展输血。这家新势力的问题是既没有传统业务撑腰,也还没完全跑上规模化交付的阶段,亏损看着就特别突出。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最后说到底,50亿的亏损确实不小,但它背后其实有很多合理性。新能源车企的亏损,很多时候是一种“战略性亏损”。他们烧钱不是为了眼下,而是为了未来的市场空间。每多交付一台车,就多一个潜在用户;每多投入一份研发,就离技术领先更近一步。这钱烧得急,但不是烧得乱。

新势力车企巨亏50亿未来能否翻盘-有驾

当然,亏损也不意味着这家企业就高枕无忧了。真正要紧盯的,不是它亏了多少钱,而是它接下来会怎么走。如果它能把毛利率提上来,把交付量跑起来,亏损自然会收窄。如果它的研发投入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那未来大概率能打赢市场。如果它的现金流开始吃紧,账面亏损变成实际问题,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总之,数据看着吓人,但拆一拆,就发现很多亏损背后有章法。新能源车企的生存逻辑和传统车企不一样,短期赢利不是它们的主要目标,未来的市场才是它们赌的一把大。怎么赌、能不能赢,就要看它们接下来怎么走下一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