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就在前几天,华为鸿蒙智行公布了最新销售数据,单单9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全系车型销量就达到13446台,稳坐新势力头把交椅。 而同一天,理想汽车CEO李想却在社交平台公开表态: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让大家别等了。 这不禁让人思考,一边是鸿蒙智行带着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全面出击,另一边是理想汽车主动精简纯电产品线,我们消费者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呢?
华为的扩张势头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问界还只是初露锋芒,现在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3万辆,连续14个月成交均价全国第一。 问界M9和M8分别稳居50万元和4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的冠军位置,这个成绩单确实亮眼。 我上周末特意去了一家新开的鸿蒙智行用户中心,不得不说,线下渠道建设速度超乎想象。 销售顾问告诉我,目前问界用户中心数量达到290多家,鸿蒙智行用户中心160多家,体验中心超过710家。 这种密集的网点布局,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试驾、购车和售后都更加方便。
华为车BU累计投资已达到30亿美元,其中70%-80%投入智驾研发。 这种技术投入的力度,在实际用车体验上确实能感受到差别。 上次试驾问界M5时,它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华为今年还在探索名为“HI Plus”的新合作模式,包括阿维塔、广汽启境等品牌都会加入。 这种模式下,华为在产品设计初期就与车企协同开发,但不再要求车型进入华为销售渠道。 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既保证了技术赋能,又尊重了车企的主导权,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理想汽车的选择同样值得玩味。 李想明确表示不存在“理想i7”这一车型,这背后反映的是理想汽车正在进行的战略调整。 理想将2025年销量目标从年初设定的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其中增程L系列目标从56万辆缩减至52万辆,纯电产品线目标却从5万辆大幅提升至12万辆。 这种调整看似保守,实则体现了理想对市场现状的清醒认识。
今年前4个月,理想累计交付12.68万辆,按原70万辆目标计算,完成率仅为18%。 4月单月交付3.39万辆,环比下降7.46%,被零跑和小鹏反超,降至新势力品牌第三位。 面对这样的市场压力,理想选择精简产品线无疑是明智之举。 就拿理想i8来说,上市后不久就将原先Pro、Max、Ultra三种版本统一为“理想i8”,取消配置分级。 这种简化选择的策略,其实降低了我们消费者的决策难度。
理想汽车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表示,理想今年会通过产品升级、扩大销售网络、加强营销,同时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来实现销量增长突破。 在组织架构上,理想在零售侧推行“战区制”后又改回以城市为单位作战,这种灵活调整显示出理想正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
作为潜在车主,我更关心的是这两种不同战略会带来怎样的用车体验。 鸿蒙智行计划打造高端门店服务,涵盖门店形象、展厅环境、销售接待、咖啡服务、交付仪式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 公司目标是在2025年建成350多家用户中心。 这种全方位的服务升级,意味着未来我们购车和养车体验会更加舒心。
不过华为也面临挑战,余承东曾坦言:“我觉得可能这个只能到此结束了。 因为我们的能力做两三个界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做五个界非常非常难。 ”多个品牌之间的平衡确实是个难题,但今年“五界成拳”后,尚界的表现值得期待。
理想汽车则将宝押在了即将上市的理想i6上。 这款车将于9月26日上市,9月27日交付。 李想对这款车期望很高,销量目标是没有1万台以上,这基本与理想L6销量接近。 今年8月理想L6销量11217台,但去年同期L6销量近2万台。 理想i6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轻松,毕竟它一上市就要直面问界M7纯电版的竞争,还要应对小米YU7这样的强劲对手。
说到小米YU7,这款车在6月26日上市时,3分钟大定超过20万台,1小时来到28.9万台,刷新了全球汽车销售纪录。 这样的市场竞争态势,对于理想i6来说确实压力不小。 不过理想汽车也有自己的优势,截至第二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高达1069亿元,这为其转型提供了充足的试错空间。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两种战略各有利弊。 鸿蒙智行的快速扩张意味着更完善的服务网络和更丰富的产品选择,但多个品牌如何保证品质的一致性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理想汽车的产品聚焦策略可能会带来更成熟的产品体验和更高的可靠性,但选择相对有限。
我在与几位车主交流时发现,选择鸿蒙智行的车主更看重智能科技体验和品牌生态,而选择理想的车主则更注重产品成熟度和实用性。 这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那款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有意思了。 华为通过技术赋能不断扩大生态圈,理想则通过产品聚焦提升运营效率。 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会影响两个品牌的命运,也会决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格局。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我们的选择最终将影响市场走向。
车友们,面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你们更倾向于哪种模式? 是看好鸿蒙智行的全面扩张,还是更认同理想汽车的聚焦策略? 如果你正在考虑购车,会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