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技术饥渴期,工业底子薄,想突围,技术引进成了唯一出路,1984年10月10日,上海和德国大众签了合资合同,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紧张,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当时选择大众,其实挺冒险,别家都不愿意掏技术,大众却点头了,条件是开放市场,换技术,谁都清楚,这不是单纯的买卖,是利益深度捆绑。

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有驾

刚开始上海大众只能用CKD方式组装桑塔纳,5200多个零件,全靠工人一件件拼,国产化目标定得高,七年要做到90%,方向盘技术标准甚至差了一百倍,难度可想而知。

大众不安于现状,很快盯上一汽,1980年代末,一汽本要和克莱斯勒合作,眼看要成,克莱斯勒突涨价,谈崩了,大众CEO哈恩果断出手,主动登门,提出可以给奥迪100技术,局势瞬间扭转。

1991年2月,一汽大众成立,南有上海大众,北有一汽大众,两强格局就此定型,四年后,奥迪正式入局,成了高端品牌的定海神针。

南北大众的明争暗斗由此拉开,1996年,大众把第五代帕萨特国产权给了上海大众,帮他们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帕萨特卖得火爆,但时间一久,产品老化,竞争力下滑,压力陡增。

2003年上海大众年销量还能到40万辆,2005年却跌破30万,市场变了,车型换代成了关键,谁能拿下第六代帕萨特国产权,谁就能抢回话语权。

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有驾

大众这时候把第六代帕萨特给了一汽大众,也就是后来的迈腾,上海大众只能升级老款,推帕萨特领域,直到2011年才用上和迈腾一样的平台,双方差距总算缩小。

为了平衡利益,大众让上海大众引进斯柯达品牌,2012年,斯柯达中国销量23.5万辆,全球占比四分之一,没想到水土这么服,给了上海大众喘息机会。

大众为冲击更高销量目标,还试水廉价品牌,2012年引入西雅特,反响一般,2015年干脆和一汽大众打造了捷达品牌,和上汽大众的斯柯达正面硬刚,局势愈发复杂。

一汽大众握有奥迪这个高端牌,上海大众始终心有不甘,为了破局,2011年大众和上汽联合宣布开发C级高端轿车,新平台新定位,志在填补高端空白。

上汽大众辉昂2016年面世,圆了高端梦,品牌升级,名字也从上海大众改成了上汽大众,形象更国际,气势更强,想要和一汽大众奥迪分庭抗礼。

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有驾

同年,大众集团突然宣布引进奥迪品牌给上汽,外界一片哗然,尤其是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反对声浪很高,要求奥迪停止和上汽合作,利益分配成了最大矛盾。

半年的拉锯谈判后,三方协议落地,约定上汽奥迪产品要等到2022年1月才能卖,同时力争当年奥迪中国市场销量冲到90万辆,谁都知道,这背后有多少博弈和妥协。

后续三年多的拉锯,2025年终于敲定,上汽奥迪的产品由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网络销售和服务,这算是利益最大化,也算是各退一步,继续平衡。

2020年10月,一汽和奥迪又签署了高端新能源合作项目,宣布联手研发PPE纯电平台,明确只给一汽大众用,新能源成了新战场,时代的风向变了。

2025年11月,奥迪发布新品牌,和上汽的智己联手,冲击高端新能源,合作与对抗并存,谁都想在新赛道赢得先机。

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有驾

几十年南北大众明里暗里较劲,有摩擦也有协同,产品和品牌逐渐靠拢,竞争逼着大家降本增效,谁都不敢懈怠,谁都盯着蛋糕的份额。

中国汽车产业的底气,是用一代代人的汗水和技术换来的,合资、竞争、妥协、创新,最终让中国站上了新起点。

局势还远没到终局,新能源时代刚刚开始,南北大众的暗战会怎么演变,谁会在下一轮洗牌中笑到谁又会被时代抛下,没人能给答案。

真正的关键,是中国汽车能不能跳出合资依赖,独立创新,摆脱技术天花板,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悬念。

德国大众30年暗战中国:一纸合约如何改写汽车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