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MEGA为何败在冷却液?

车辆起火召回事件

10月31号,理想汽车发了个声明,为车辆起火的事情道歉,并且召回了超过一万辆车。他们在回应里说,初步调查发现是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够,可能会导致电池温度失控,存在安全隐患。不过他们也提到,因为这些出事的车需要车主、消防部门和相关机构一起检查和检测,这个过程得按规矩来,挺耗时间的,到现在还没出最终的结论呢。

50万MEGA为何败在冷却液?-有驾

冷却液引发火灾疑虑

很多人看到这个回应,可能就会想:这不会是理想汽车在推卸责任吧?为什么不是电池出问题,反而说是冷却液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冷却液,真的能导致这么快起火吗?

目前这起事故还没有最终的调查结果,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下面说的这些分析,都是基于理想汽车给出的初步结论来假设的。首先,这里要说明一点:电动车的冷却液和传统燃油车的冷却液,虽然名字一样,但它们的成分和作用其实是不一样的,重要性也大不相同。

50万MEGA为何败在冷却液?-有驾

电动车冷却液的重要性

油车的冷却液主要是用来给发动机降温的,如果冷却液不够或者质量不好,就可能让发动机“拉缸”,也就是内部零件因为过热而损坏。但跟油车比起来,纯电动车的冷却液更重要。

为啥?因为电动车里有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这两个东西在工作的时候会特别容易发热。这时候冷却液就派上用场了,它通过管道把电池和电机的热量带走,防止它们过热。如果冷却液出问题了,比如漏了或者性能不好,就可能导致电池温度过高,进而引发“热失控”,严重的话还会起火。

那你说,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好,怎么会引发车辆起火呢?这个逻辑其实也说得通。因为在电池和冷却液之间,有个叫冷却铝板的东西隔开,起到隔离作用。但如果冷却液本身腐蚀性强,把铝板腐蚀穿了,冷却液就可能渗进电池包里面,这样就容易造成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甚至起火。所以,冷却液的质量和防腐性能,对电动车来说真的非常关键。

预警机制需改进

理想汽车在回应中提到,他们在事故发生前4个小时就已经收到了警报,可能是由于冷却液液位下降被检测到了,也就是冷却液不足了;也有可能是冷却液已经少量渗进了电池包里,导致部分电芯出现了异常。不过具体原因他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理想汽车必须认真吸取这次教训的是,不管是哪种情况,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就给车主发出明确的预警,告诉车主存在什么危险?或者直接采取措施,比如锁电,防止事故的发生?结果一直拖到4个小时之后才出事,这显然有问题。

50万MEGA为何败在冷却液?-有驾

新能源车供应链需加强验证

说白了,为啥一款由一线新势力打造、号称“五年研发、百万公里验证”的旗舰车,竟然因为冷却液这种基础材料出问题了呢?其实可能还是这个行业太火了,发展得太快,还没来得及慢慢沉淀下来。

现在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各个厂家都做了各种安全测试,针刺实验都不怕了,结果现在直接被枪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电池本身已经做得挺扎实了。但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除了电池和电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材料和零部件,这些部分是不是也跟得上节奏呢?

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已经发展了一两百年,很多零部件都是经过车企反复测试、淘汰了很多供应商之后才确定下来的,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这个过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对于车企来说,肯定是要加强对零部件和材料的试验和验证,这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就不多说了,相信他们也会吸取教训的。

重点是,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次事件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觉得就是:在买新能源车的时候,不能只看宣传,还得关注背后的供应链是不是靠谱,技术是不是真的经得起考验。毕竟,一辆车的质量,不只是靠几个核心部件,而是整条链路都要稳扎稳打才行。

谨慎试新,理性选择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当一款新车或者新技术出来之后,咱们应该多看看、多等一等,别急着冲在前面当第一个试用的人。其实这样可能更理智一些。当然啦,这样做可能会错过第一时间体验新科技的机会,但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毕竟,车企就算做了再多的测试和验证,也很难覆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不太愿意说这些人是“小白鼠”,也许他们更像是“先行者”或者“勇士”吧,就像以前那些开北京电动100的早期用户一样。但有时候,勇敢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你们在敢于尝试的同时,也能一路平安,安全驾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