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开电动车的朋友心里可能都挺不是滋味的。
当初满怀着对新科技的向往,响应着节能环保的号召,花了一笔不小的钱,二三十万,买回了一辆时髦的电动汽车。
想着既能省下油钱,又能体验一把“未来座驾”的感觉。
可谁能想到,这车开在路上是挺安静,但它贬值的速度,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不少人都在问,我那辆三年前花了25万买的车,怎么现在拿到二手车市场,车贩子给报个8万8,还摇着头说不好卖?
这中间消失的十几万块钱,到底被什么给“吞”了?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一层一层地把谜团解开。
这第一盆冷水,就是从新车市场那边劈头盖脸泼过来的。
咱们国家的电动车产业发展得有多快,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这背后,是车企之间堪称“惨烈”的竞争。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品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潮。
今天你降两万,明天我就敢降三万,甚至有热门车型在两天之内就直接把价格砍下去一大截。
有统计显示,几家主流的新势力品牌,它们的长续航版本车型,平均降价幅度都超过了8万元。
新车的价格这么一降,对二手车市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道理很简单,您想啊,一辆全新的车,价格都降了七八万,那谁还会愿意花差不多的钱,去买一辆别人开过两三年的旧车呢?
这直接导致了二手电动车的价格体系瞬间崩塌。
北京花乡是全国有名的二手车交易市场,那里的车商老周,看着自己车场里停着的一排2022年上牌的国产长续航SUV,脸上的表情比吃了苦瓜还难看。
他说,这些车收回来的时候都是高价,现在电池健康度还有个百分之八十几,算是不错了,可他挂11万的价格,来看车的人都寥寥无几,还一个劲儿地砍价。
他私下问过4S店,光是换一块电池,报价就要7万多块。
这么一算,这笔买卖真是亏到家了。
很多二手车商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车刚收回来,过户手续还没办完,那边厂家一宣布降价,自己手里的车在账面上就瞬间蒸发了百分之二十的价值,这生意实在是太难做了。
更让普通车主感到无奈的,是一种叫做“零公里二手车”的东西。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没开过的车怎么能叫二手车呢?
其实这是厂家和经销商为了冲销量想出来的办法。
他们把一批新车先去车管所登记上牌,然后再以二手车的名义卖出去。
这些车实际上跟新车没任何区别,但价格能比指导价便宜不少,而且因为是第一次上牌,买家还能享受到厂家给第一任车主的全部质保政策。
这种车的出现,直接把咱们普通人手里那些真正开过的二手车给比下去了。
消费者一比较,一个是从未上路、价格更低还有完整质保的“准新车”,另一个是跑了几万公里、质保可能都快过期的“真二手车”,选哪个,结果不言而喻。
如果说新车降价是外在的冲击,那么电动车自身的核心部件——电池,就是决定其价值的内在关键,也是让很多车主头疼的根源。
咱们得清楚,一辆电动车的成本里,有差不多四成都是电池。
而这块电池,不像发动机,它的性能会随着时间和使用不断衰减,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觉得我的车开得少,里程数低,电池肯定没怎么损耗,卖的时候价格就能高一些。
但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可能会颠覆这个看法。
他们通过对大量网约车的实际测试发现,电池不仅会因为反复充放电而衰减,还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老化,这叫“日历寿命”。
研究结果显示,一块电池放上三年,即便不怎么开,它的容量衰减可能比那些天天在路上跑、里程数很高的网约车还要严重。
这个结论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用电动车明明开得很少,但续航却掉得很快。
一位在2021年买了特斯拉Model 3的车主,最近去检测电池,发现健康度只剩下76%了。
他咨询了一下官方服务中心,如果要整体更换电池包,费用高达12万8千元。
这个价格让他彻底愣住了,因为现在他这辆车的二手市场报价,车商只肯给到9万5千块。
换个电池的钱,比车本身还贵。
相比之下,他朋友一辆同年份车况差不多的燃油版雅阁,现在还能轻松卖到11万元。
电池的衰减和高昂的更换成本,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提前锁死了电动车二手价值的上限,让它变成了一个消耗品,而不是一个保值的资产。
最后,给本已脆弱的市场再添一把火的,是大量退役网约车的涌入。
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41万辆网约车退出了运营。
这些车大部分都是车龄在三年左右的电动车,由于是营运车辆,它们的行驶里程普遍非常高,电池损耗也比较严重。
这么一大批车在短时间内集中进入二手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供大于求。
市场的规律就是这样,东西一多,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二手车商们现在收车,标准都变了。
以前是先看车况、看里程,现在第一件事就是拿仪器检测电池健康度,一旦发现低于80%,不管这车外观多新,内饰多好,都只能婉言拒绝。
因为收回来也卖不掉,砸在手里就是个赔钱货。
所以,我们现在回头看,电动车二手市场的这场“价值雪崩”,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它是新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电池技术本身的衰减特性,以及网约车市场变动这三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对于早期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
技术的迭代太快,市场的竞争太充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活力和实力。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规则、价值的评判标准也需要时间来重新建立和完善。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次的经历也算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教育,让我们在未来选择汽车时,除了考虑购买成本,更需要把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包括它的保值率,都纳入考量的范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