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微博时看到一条爆炸性新闻:一位自称“送外卖的”网友晒出了自己提车仰望U8L鼎世版的照片,并且还是全球首位车主。128万的价格配上“外卖员”的身份标签,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说实话,我在汽车圈混了快7年,见过太多“扮猪吃老虎”的故事。 但这次不同的是,它直接戳中了当下社会对财富认知和身份标签的敏感神经。
“送外卖”背后的财富密码
微博上网友@车圈老司机直接开杠:“博主你确定是外卖员?我算了一下,按一单8块钱,一天跑100单,一年也就30万毛收入,这怎么可能买得起128万的车?”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分析得更透彻:“现在的’外卖员’和十年前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是副业送外卖,主业可能是投资、创业或者其他高收入行业。”
我记得2022年在上海车展期间,和一位理想汽车的销售聊天时他提到, 现在来看豪车的客户背景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职业标签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 有开着五菱宏光来的老板,也有骑着外卖车来的隐形富豪。
这位仰望U8L的首位车主,很可能就是后者。
仰望U8L的“技术堆叠”是否值128万?
从产品层面看,仰望U8L确实有一些硬核技术。去年底我在深圳试驾过U8,那个云辇-P系统的表现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原地掉头功能, 但坦率说,日常用车场景下的实用性并不高。
技术论坛上有位网友@汽车工程师小李分析:“仰望U8L的全铝大车架确实是行业首创,但制造成本太高,而且一旦发生事故,维修成本几乎是天价。这种设计更像是技术展示,而不是理性的商业选择。”
这个观点我部分赞同。比亚迪在仰望U8L上确实有“不计成本”的味道,880kW的最大功率、3.5秒的零百加速,这些参数听起来很炸,但对于一台重量超过3.5吨的大块头来说, 实际驾驶感受和数据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我之前在成都的一个车友聚会上,有位开宝马X7的朋友试驾了U8后说:“加速确实快,但那种厚重感和传统豪华SUV的轻灵感完全不同,更像是在开一台性能卡车。”
网友的分化反应折射了什么?
车评人圈子里流传一个段子: “现在评价一款车好坏,看网友评论比看官方参数更准确。” 这次仰望U8L首位车主事件的网友反应,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抖音上有位网友留言:“还是怀念以前的奔驰大G,现在这些新能源豪车都没有灵魂,全是冰冷的科技堆砌。”
但也有完全相反的声音。微信群里有位朋友转发了试驾视频后评论:“终于有国产车敢在百万级市场和BBA正面硬刚了,不管成败,这种勇气值得尊敬。”
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仰望U8L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卖多少台,而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品牌有能力在豪华车领域进行技术突破。虽然现阶段还存在品牌力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豪华车市场的“中国式重新定义”
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仰望U8L的车漆工艺借鉴了战国黑漆描金技术,6次涂层、3次烘烤,听起来就很有“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味道。
但说实话,这种文化赋能在豪华车领域能走多远,我持保留意见。 奔驰、宝马用了一百年时间建立的品牌认知,不是靠几个文化符号就能超越的。
去年我和一位蔚来ET9的潜在用户聊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宝马X7,理由很简单:“朋友圈里开蔚来的都是科技圈的,我在传统行业,还是需要BBA的品牌背书。”
这就是现实。仰望U8L可以在技术上与传统豪华品牌平起平坐,甚至局部超越, 但在品牌价值和社交属性上,还需要时间积累。
写在最后:外卖员买豪车的启示
回到最初的话题,一个“外卖员”成为仰望U8L全球首位车主,这件事本身比车子的技术参数更有意思。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财富的获取路径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职业标签正在失效。 豪华车的定义也在被重新书写,从身份象征向体验价值转变。
128万买一台仰望U8L是否值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但至少,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豪华车品牌的另一种可能性。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谈论豪华车时,仰望、蔚来这些名字会变得和BBA一样自然。
谁规定送外卖的就不能开豪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