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第30万辆下线,跑出央企新速度,树立品牌里程碑

最近,国内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让人关注的,就是岚图汽车。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算陌生,它是东风汽车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算是正儿八经的“国家队”选手。

就在11月10号,他们家第30万辆整车在武汉的工厂正式下线了。

岚图第30万辆下线,跑出央企新速度,树立品牌里程碑-有驾

这个数字本身就值得一说,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的速度。

大家可以想一下,从20万辆到30万辆,这中间的10万辆,岚图只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

这个速度,放在任何一个新势力品牌里都算是相当快的了,更何况是出自一个大家传统印象里可能觉得会比较稳重、甚至有点慢的央企。

这就让很多人好奇了,岚图这是怎么了?

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跑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央企速度”。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第30万辆下线的车,本身也很有看点,它是一款全新的旗舰SUV,名字起得也很有分量,叫“岚图泰山”。

还没正式上市,这车的关注度就已经非常高了。

按照岚图销售公司负责人邵明峰的说法,在他们公司内部的几款车型里,泰山是上市前收到的关注和潜在客户信息最多的一个。

这说明市场对它的期待值确实很高。

那么,它凭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的目光呢?

关键就在于它的配置,可以说是把现在市面上能想到的好东西都给用上了。

比如,它用了华为最高级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就是ADS Ultra,这套系统能让车子在高速和市区实现更高水平的辅助驾驶,大大减轻驾驶员的负担。

车里的智能座舱也是华为的鸿蒙系统,用起来就像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一样流畅方便。

再加上现在高端电动车流行的800V超快充技术,充电速度大大提升,还有能让乘坐体验更舒适的三腔空气悬架。

可以说,岚图是把能给的、最好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放在了这台车上。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拿岚图泰山和另一款热门车——问界M9去做比较,因为它们都是国产高端大型SUV,而且都和华为有深度合作。

面对这种比较,岚图方面的看法很有意思。

岚图第30万辆下线,跑出央企新速度,树立品牌里程碑-有驾

他们没有说谁比谁更好,而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这两款车就像是“倚天剑”和“屠龙刀”。

在武侠小说里,这两把都是神兵利器,它们的目标不是互相争斗,而是共同号令武林。

放到汽车市场也是一个道理,岚图泰山和问界M9的出现,不是为了在国内市场自己人跟自己人“内卷”,而是要联起手来,一起去挑战甚至改变过去由国外豪华品牌主导的高端SUV市场格局。

这番话展现出的是一种自信和格局,说明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有底气去和国际巨头掰手腕了。

为了不让期待的消费者等太久,他们还宣布车子在11月18号上市后就会很快开始交付,这无疑给市场注入了更强的信心。

当然,一款新车的成功不能代表全部。

岚图能实现这么快的增长,背后一定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支撑。

比如在技术路线上,现在很多人还在争论到底是纯电动好,还是增程式技术更好。

有人觉得增程式技术是过渡方案,不够先进。

对此,岚图的董事长卢放的观点非常务实���他认为,任何技术路线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更好的体验。

就像做饭,用燃气灶还是电磁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来的菜好不好吃。

岚图旗下的增程车型岚图FREE+的销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这就是市场给出的最好证明。

这说明岚图的增程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提供了平顺安静的驾驶感受,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纠结于技术名词,而是看企业如何运用技术来服务用户。

在用户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上,岚图更是下足了功夫。

他们反复强调一个理念:“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是不计成本的投入和严苛到近乎偏执的标准。

从电池电芯的选择,到整个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岚图采用的标准都远远高于国家规定。

岚图第30万辆下线,跑出央企新速度,树立品牌里程碑-有驾

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安全,他们还做了很多极限测试,比如把电池包从高空扔下来,用电钻去刺穿它,在各种极端条件下检验其安全性。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暴力”,但却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安全有绝对的信心。

就像他们为泰山设计的宣传语一样,“登泰山保平安,开泰山同样保平安”,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基于强大技术实力的一种承诺。

有了好的产品和技术,还得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来保障。

随着岚图泰山的投产,岚图现在拥有了两座工厂协同生产。

据岚图的首席运营官蒋焘介绍,他们的老工厂——黄金工厂已经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一个月能排产接近一万七千辆车。

而新的云峰工厂产能更大,是黄金工厂的两倍,并且已经开始了双班生产,全力保障新车的供应。

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这座现代化的新工厂里,有一条生产汽车后背门的生产线,实现了从核心的控制系统PLC、工作的机器人,到最底层的控制芯片,全部都是由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

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我们在汽车制造领域,不光能造出车本身,连制造汽车的高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也开始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在质量管理方面,岚图也从过去关注产品有多少“不良点”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关注用户的“净推荐率”,也就是有多少车主愿意把这辆车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个转变意味着他们的质量观念已经从“把车造好”升级到了“让用户满意”,把车辆交付给用户看作是服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回顾岚图从零开始到今天达成30万辆的历程,他们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坚持技术自研和开放合作两条腿走路。

比如他们的MPV车型梦想家,既有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版本,满足了科技爱好者的需求,也保留了岚图自研的版本,保留了品牌自身对于操控和安全的独到理解,而且两个版本的销量几乎各占一半,说明这种策略非常成功。

其次,是真正做到了“用户共创”,把“听劝”这个网络热词变成了一套企业运行的体系。

这意味着他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机制,能够快速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迅速在产品和和务上做出反应和改进,让一个庞大的央企也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灵活和贴近用户。

最后,作为央企,岚图也承担起了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责任。

他们积极推动供应链的本地化,本地配套率已经从最初的20%提升到了三到四成,并且把供应商从简单的代工方,变成了共同研发、共同成长的技术伙伴。

这种“共创、共赢、共成长”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岚图自身的竞争力,也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做出了贡献。

所以说,岚图跑出的“央企速度”,背后是���品力、技术力、制造力和一种全新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汽车国企在新能源时代成功转型的优秀范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