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开端,其实是某个时代的落幕挽歌。比如,你觉得中国汽车市场还在神仙打架,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实际上,大逃杀的毒圈已经开始收缩,留给大部分玩家的时间,甚至都不够他们点一首《最后的体面》。
最近有组数据挺有意思,说中国汽车市场前十大企业的集中度,也就是CR10,从去年的59%一路飙到了现在的6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百个人在牌桌上打麻将,去年还是前十名的大哥赢走了59块钱,今年,他们已经拿走了65块,剩下九十个弟中弟,只能分那点残羹冷炙,甚至还得倒贴茶水费。
更恐怖的是CR3,前三名,从27%干到了35%。牌桌上最大的三个哥,拿走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钱。这已经不是打麻_将了,这是直接掀桌子,告诉你,要么跟我们混,要么就滚。
王传福前年就喊,说这是淘汰赛。当时很多人还觉得是场面话,是行业大佬的谦虚,现在看来,人家不是谦虚,人家是在提前写讣告。这哪是淘汰赛,这分明是清场。派对结束了,没实力的请自觉把垃圾带走,顺便把门带上,别影响大哥们分蛋糕。
这事儿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所有产业都必须上演的无聊肥皂剧。任何一个行业,从一开始的蛮荒时代,遍地是机会,随便一个PPT都能忽悠来钱,到后来的群雄逐鹿,大家拼刺刀卷价格,再到最后的巨头垄断,尘埃落定。你看当年的家电,长虹格力美的杀得尸横遍野;你看当年的手机,中华酷联的时代恍如隔世,现在牌桌上还剩几个玩家?
汽车行业只是因为链条太长,资本太重,所以这个过程被拉得特别漫长,给了很多人一种“我还能再抢救一下”的错觉。过去,大家觉得造车嘛,买个发动机,搞个底盘,套个壳子,再吹吹情怀,就能卖。那个时代,确实养活了一大批投机分子和二流选手。市场是分散的,大家都有口饭吃,就像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厅,虽然好菜都被抢走了,但你总能在角落里找到一盘拍黄瓜填饱肚子。
但现在,时代变了。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条鲶鱼,不,是两条史前巨鳄,直接冲进了鱼塘。它们带来的不是什么新玩法,而是全新的游戏规则。过去你比的是三大件,是发动机轰鸣的信仰。现在呢?比的是电池续航,是智能座舱,是自动驾驶,是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更舒服。
这就导致了一场惨烈的降维打击。那些还在念叨“德味”“操控”的老师傅们,突然发现,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了。年轻人要的是在车里K歌,是在堵车时能看电影,是车能自己停进那个反人类的侧方车位。你跟他讲什么缸内直喷、双离合,他只会回你一句:师傅,你这车机能OTA吗?能打王者吗?
于是,市场的集中度开始疯狂飙升。比亚迪这种卷王,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地板上,一句“电比油低”,让无数合资品牌彻夜难眠。吉利这种老炮,转身比谁都快,银河、极氪多线操作,总有一款能打动你。这些头部玩家,他们有钱,有技术,有人才,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市场的嗅觉比狗都灵敏,转身比谁都快。
新能源赛道尤其明显。几年前,那真是百花齐放,各路神仙都说自己能重新定义汽车,PPT做得一个比一个精美,发布会开得一个比一个像演唱会。结果呢?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那些靠着几页PPT就想颠覆百年汽车工业的梦想家们,如今连名字都快被遗忘了。现在你再看,活下来的并且活得还不错的,也就蔚小理、问界这几家,他们要么是技术上有两把刷子,要么是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要么是背后有华为这种不讲道理的爸爸。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汽车行业的分层已经基本定型。第一梯队,就是那些巨头,他们吃肉。第二梯队,是有一定特色和基本盘的,他们喝汤。至于第三梯队和那些排不上号的尾部厂商,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可能就是为前两者的财报贡献一点“其他业务收入”,比如被收购个生产线啥的。
这些尾部厂商的处境,堪称地狱模式。论研发,你拿什么跟人家动辄上百亿的投入比?你的工程师团队可能还没人家一个项目组的人多。论成本,人家一年卖几十上百万辆车,供应链都得跪着把零件送过来,你一年卖个几千辆,采购价都比别人贵一截,怎么玩?论渠道,头部品牌的4S店开得跟便利店一样多,你的店可能只在一线城市有那么几个孤独的展厅。
除非你能找到一个极其刁钻的细分赛道,并且在这个赛道里做到极致,否则,你的结局就是被遗忘。市场不会给你任何同情,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你的挣扎,你的情怀,在绝对的实力和性价比面前,一文不值。
所以,别再问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该咋看了。未来就在眼前,它清晰、残酷,且不容置疑。这是一场巨头的盛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血腥牌局。对于能活下来的企业来说,他们将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甚至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汽车。而对于那些被淘汰的出局者,历史的车轮会从他们身上无情地碾过,甚至不会发出一丝声响。
这场深刻的整合,不是什么战略预演,它就是战争本身。战争,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