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被收割”也要买增程,为何“高效”的插混赢不了增程呢?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12:15:11。车市的喧嚣从未停歇。
增程车卖疯了。理想、问界、深蓝……一个接一个品牌冲上销量榜前列。消费者排着队下单。宁愿被说“当韭菜”。也要把订单拍下去。为什么?插电混动技术明明更“先进”。结构更复杂。热效率更高。可市场就是不买账。
插混。真的更先进吗?
我们先看定义。插电混动(PHEV)。发动机既能发电。也能直接驱动车轮。城市用电。高速用油。理论上。能效最优。结构上。它比增程多了一套直驱路径。多了离合器。多了传动机构。多了控制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更“全能”?
可现实。往往打脸。
增程。结构简单到极致。发动机只负责发电。车轮永远由电机驱动。没有换挡顿挫。没有动力衔接的突兀感。一脚电门下去。是丝滑到底的加速体验。城市通勤。90%的路况。根本用不到发动机介入。纯电驾驶质感。媲美特斯拉。
而插混。在中低速时。是电驱。一上高速。发动机要并入。要换挡。要耦合。这时候。动力系统像在打架。你感觉不到“融合”。只觉得“割裂”。顿挫。噪音。震动。全来了。
用户要的是什么?是技术先进性?还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增程车型占比已突破38%。在20万以上价格带。接近一半。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投给了“简单”。投给了“平顺”。投给了“无感”。
技术先进。不等于用户体验好。
就像当年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功能强大。键盘精准。可触屏iPhone一出。全被颠覆。用户不在乎你内部多复杂。他们只关心手指划过屏幕那一刻。是不是流畅。
插混的“先进”。是工程师眼中的先进。是参数表里的先进。增程的“简单”。是用户手里的先进。是每天上下班路上的先进。
再看使用场景。中国家庭。大多数有桩。每天通勤50公里以内。增程的纯电续航200公里。足够用。一周充一次电。其余时间。发动机偶尔启动。也只是“背景音”。安静。舒适。像一辆纯电车。
而插混。为了实现直驱。往往纯电续航较短。很多车型纯电里程仅50-80公里。刚出小区就启动发动机。用户心理落差极大。感觉“被骗了”。明明买了新能源。怎么天天烧油?
还有成本问题。插混结构复杂。零件多。故障点自然多。维修贵。增程。省掉传动系统。成本更低。厂家可以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电池、电控、座椅通风。
用户真的需要高速直驱吗?需要那点油耗优化吗?
实测数据显示,在综合工况下,主流增程与插混的油耗差距不足0.5L/100km。几乎可以忽略。可驾驶质感的差距。却是天壤之别。
更关键的是——智能化。
增程平台。天生适合智能驾驶。电机响应快。控制精准。与激光雷达、算法配合更默契。而插混。动力系统太“重”。调整响应慢半拍。在自动变道、跟车启停时。容易出现动力迟滞。
你看,理想AD Max。问界NCA。都是基于增程平台打磨的智驾系统。体验领先半个身位。
所以,不是插混不先进。而是它的“先进”。错配了这个时代的需求。
用户要的。不是技术秀肌肉。而是每天开车时。那份从容与安心。孩子在后座睡觉。你轻轻踩下电门。车缓缓起步。没有震动。没有噪音。只有窗外的风景在流动。
这才是“先进”的真正含义。
未来呢?插混会消失吗?
不会。但必须进化。比亚迪DM-i已经意识到问题。弱化直驱。强化电驱。让驾驶更接近增程体验。长城Hi4。吉利雷神。也在向“电为主”倾斜。
技术没有绝对优劣。只有适配场景。
当市场用销量证明一条路径的正确性时。任何“先进”的傲慢。都该放下。
增程的胜利。不是技术的胜利。是用户主权的胜利。
你可以说他们不懂技术。是“韭菜”。可正是这些“韭菜”。推动了汽车从机械定义。走向体验定义。
下次你再问——为什么增程干掉了插混?
想想你第一次开电车时。那股从脚底涌上来的安静。
那才是答案。
市场从不讲道理。只讲感受。
感受对了。一切就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