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日产汽车正计划关闭日本本土及海外多家工厂,涉及近半数现有生产基地的调整。这项激进的重组计划引发行业震动,标志着这家曾以"Leaf电动车先驱"著称的日本第三大车企陷入深度经营危机。
日本本土工厂遭遇历史性关闭潮
根据内部人士透露,日产计划关闭1961年投产的神奈川县追浜工厂。该工厂不仅是日产历史最悠久的制造基地,更是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Leaf的诞生地。截至2023年10月,追浜工厂年产能24万辆,雇佣3,900名员工,其关闭将直接导致日本生产基地从现有的5个缩减至3个。同时,日产控股50%的湘南工厂(年产能15万辆,员工1,200人)也在关闭名单中,这将是日产自2001年关闭村山工厂以来,时隔23年首次在本土实施工厂关闭。
全球产能缩减近半 新兴市场成重灾区
海外调整更为剧烈,日产计划退出南非、印度、阿根廷三大新兴市场生产,墨西哥工厂数量也将缩减。其中阿根廷工厂的关闭已进入实质阶段,其Navara皮卡生产线将并入墨西哥锡瓦克工厂。值得关注的是,雷诺集团3月已宣布收购日产在印度合资企业雷诺-日产汽车印度公司全部股份,标志着日产在印度市场的战略性撤退。
数据揭示经营困境
财务数据显示,日产2024财年全球销量仅为330万辆,较2017财年巅峰时期的570万辆暴跌42%。产能利用率已跌至危险水平——若按当前规划将全球工厂从17座减至10座,理论上需要剩余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至110%才能维持现有产量。公司此前宣布的15%全球裁员计划(约2.1万人)与工厂关闭形成组合拳,但这也带来巨额遣散费用,预计2023年相关重组费用将达数千亿日元。
战略摇摆加剧危机
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的激进重组与前任内田诚的扩张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内田诚时代曾规划2023年全球产能提升至700万辆,如今却陷入产能严重过剩困局。分析师指出,日产在电动车转型关键期的战略反复,导致其既未能守住燃油车市场份额,又在新能源赛道被中国车企超越。
供应链震荡隐现
追浜工厂的关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该工厂不仅是日产电动车研发的重要试验场,其配套的132家一级供应商中,约60%为中小型企业。日本自动车工业会警告,工厂关闭将导致零部件产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预计影响超过2万个关联工作岗位。
尽管日产官方声明称"相关报道属推测",但资本市场已做出负面反应。消息披露后,日产股价单日下跌3.2%,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其列入观察名单。此次重组能否扭转颓势尚存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家拥有88年历史的日系车企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