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9年的120万辆,爆涨到今年超过1000万辆,五年间翻了8倍多。这增长趋势很明显,没得说。去年我翻了下笔记,靠近150万辆的纯电小车在街头,尤其四五线城市,这个比例也逐渐升高。有人说,三四年内,新能源车基本能跑赢燃油车,特别是我在业界的朋友——零跑CEO朱江明就这么说。其实我也觉得,未来几年,新能源车的份额会不断攀升,特别是国家补贴继续退坡,消费者逐渐接受,销量会持续增长。

但我想说,燃油车暂时还不会被彻底扼杀。你看那群喜欢燃油车发动机声音的人——包括我一个朋友,因为他说,那种振动和轰鸣声,有种特别的驾驶快感。其实我觉得,他其实更喜欢那种操控感和传统味道。而且,燃油车的续航、加油时间都比新能源车占据优势。一般油箱容量3.5到55升,油费成本看地区不一样大概每百公里在4元到8元之间,短途用车还算过得去。至于保值率嘛,也说不准,但估算的话,十年内燃油车还能保留60%左右的价值。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有驾

我自己开过几台新能源车,刚买来那会儿觉得挺棒的,续航还行,反应也灵敏。用久了总觉得缺了点燃油味。最搞笑的是,我那朋友曾经跟我说:你这车虽然省油,但没有动力感,提速慢得让我烦。我刚才翻了下他那台二手油老虎的保值照片——都快十年了,还能卖个四五万,虽然比新车打折多,但还是挺抗造的。你说,这燃油车还能走多远?我个人猜测真没有底,毕竟不断上涨,而且排放限制越收越严。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次我跟一位修理工聊过,问他怎么看两车他说:燃油车要想再赚点快钱,得惦记着修理和保养。这话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燃油车的维护成本还挺高,油滤、火花塞、三滤,都是定期更换的,刹车片费用也不低。新能源车维护少,电池一换,起码能用十年,零件少了,也意味着维修厂的收入可能会受影响。这一块是不是也是燃油车还能活一段时间的原因。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有驾

不过你知道吗?最近我还特意看了下新能源车的成本结构。整体来看,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在0.3元到0.6元之间,略低于油费。而且,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逐年下降——据估算,目前一块大容量电池(70kWh左右)成本大约在1万到1.5万之间,按十年使用(每年折旧10%,即每年换一部分),平均下来,每年分摊下来每公里的电池折旧大概在0.1元左右,用料和技术都在持续优化。

说到新能源车的我自己就不太敢赌个十足,因为充电设施、续航焦虑、二手市场的变化都还没完全理清楚。尤其是刚入门的朋友,常常问我:充电好不方便?我就得说:实际操作下来,还能接受,但不如煮好一锅油……啊,不对,是油箱速度快。给你个直观的数字:一线城市大概有十万多个公共充电桩,但那还是不够用,尤其在小区停放没人拉线的地方,充电成了隐形难题。还是那句话,供需关系决定行业走向。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制造商到底怎么看?他们在研发上花了不少心思。某些品牌开始用快充技术,把充电时间从半小时缩到15分钟左右,还有的在尝试换电站模型。这个点,我估算 ——如果能解决换电效率问题,用起来就跟加油一样快,或许燃油车的优势还能坚持两三年。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场变局比想象中复杂?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技术成熟、价格下降、基础设施优化都在推动它快走,但另一方面,用户惯还没完全转变,燃油车的传统味道还挺浓。还记得我跟一个朋友在咖啡店聊天,他说:我就喜欢那种开油车的感觉,踩油门那下沉感,没人能替代。喜欢,要我说,都是惯的问题。毕竟,惯这个东西很难瞬间改变。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五年,或许会出现一个两个车系共存的局面?我想,市场不会一下子完全倒戈。就像我老爸,年纪一大把,也不舍得放掉那台经典桑塔纳,一想到保护它的价值,就觉得燃油车还可以活好几年——仅仅个人的猜测。

你觉得,除了技术和政策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左右这场替代战?是消费者的心理,还是某种金钱上的考量?这大概——还得等等看。

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这事还真不好说,从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五年翻了8倍趋势明显,但燃油车依然受欢迎短期内或将与燃料车共存-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