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成都街头寒风刺骨的时候,我总爱翻出去年在西昌拍的照片——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邛海水面上,穿着单衣的人们沿着湖边散步,小姑娘举着刚买的草莓边走边吃。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原来不用飞到天涯海角,四川盆地边缘就藏着个天然暖炉。难怪高铁开通后,每到十月就开始出现拉着行李箱的“银发族”,他们熟门熟路地刷卡进站,像候鸟回归般从容。
西昌这座凉山州首府越来越频繁地闯入人们视野。有网友说在央视晚会里见过它火光漫天的热情,也有人在旅游攻略里发现它贴着“小春城”的标签。当你在寒冬裹着羽绒服刷手机时,实时气温显示西昌17℃的画面简直带着挑衅意味。于是去年十二月,我也踏上了开往西昌的列车,三个半小时车程,窗外景色从灰蒙渐变到透亮,仿佛穿越了季节结界。
真正住在西昌才发现,它的温暖不止于气温。清晨去大石板古村时撞见个有趣场景:六百年的茶马古道驿站里,彝族姑娘们正帮游客整理刺绣披肩。“去年全村旅拍店才两家,今年冒出六十多家啦!”民宿老板端着荞茶笑道。他身后是斑驳的明清老墙,镜头前的姑娘们旋转时裙摆开成彩云。这个曾靠打渔种地维生的古村,如今每年迎接两百多万游客,连屋檐下晒的辣椒都成了网红背景板。
更让人意外的是西昌的“跨界”活力。裕隆回族乡的蔬菜大棚延绵成海,大棚里番茄红得发亮,回族大姐边摘果子边念叨:“去年光草莓就接待了三万采摘客。”而邛海边刚钓上来的鱼虾,转眼就变成大排档里的醉虾和烤鱼,空气里浮动着花椒与薄荷的香气。最妙的是遇见几位种葡萄的农人,他们得意地展示不用化肥的果园:“上海超市卖八十块一斤呢!”后来在菜市场看见印着“生态种植”标签的蔬菜筐,突然理解为什么成都人爱开车来进货了。
当然要说说邛海。沿着湿地公园骑行那天,遇见重庆来的陈阿姨正在做拉伸运动。“年年都来住四个月”,她指着湖滨公寓的阳台:“比三亚省一半钱,关键有麻辣烫。”这话引得周围人都笑起来。确实,下午四点日光斜照时,躺在金鳞沙滩看白鹭掠过水面,恍惚真有海岛度假感。直到卖烤土豆的小推车经过,辣子面香气瞬间把人拽回川西南——这种混搭体验,怕是三亚给不了的。
西昌的房价确实悄悄涨着,但换个角度看,菜市场三块钱一斤的草莓和街角五块钱的卷粉依然实在。听本地朋友说,二十年前邛海边上还都是泥滩,现在湿地公园里藏着三十多种候鸟。更不用说那些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把咖啡香气和棋牌桌奇妙地糅在一起。在月色风情小镇遇见个玩无人机的年轻人,他镜头里拍到的画面很有意思:东岸是拍婚纱照的新人,西岸是写生的美院学生,而远处螺髻山积雪的轮廓,像给整个温暖盆地镶了道银边。
有人担心西昌变成下一个三亚,我倒觉得多虑了。这里没有海滨豪宅群,反而保留着让背包客住得起的青旅;没有天价海鲜排档,多的是彝族阿妈支起的十元小吃摊。最重要的是,当你在泸山半腰遇到猴群打劫零食,或是在火把节被陌生人拉进跳舞圈子时,扑面而来的鲜活市井气,终究与度假区的商业氛围不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