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

引言

2025年,摩托车圈突然"支棱"起来了。最近刷短视频、看新闻App,从摩托迷论坛到朋友圈,摩托车相关话题突然刷屏。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从最初的商务部官方发声,到央视新闻推出多期专题报道,再到半月谈发布重磅文章指出西宁成为首个正式解除摩托车全面禁行的城市,整个事件链条已经相当完整了。

紧接着,央视财经、央视新闻东方时空等多个栏目陆续播出关于摩托车的积极报道,直接指出摩托车不是城市负资产,而是合理引导下的有效补充。交通管理部门透露了关于摩托车报废年限的新思路,多个城市陆续传出摩托车上牌流程简化的消息。

过去那几年摩托车可真是不受待见,大城市禁限摩、报废年限卡死13年、考驾照还得特意去学,不少骑手吐槽说骑个摩托比养娃还麻烦。

可最近这波操作,真就像给行业打了强心针。央媒站台、政策开始调整、地方跟进试点,这是要给摩托车平反昭雪吗?那问题来了,政策到底怎么变的,报废年限真的能放宽,摩托车这次真能翻身当香饽饽吗?咱今天就来唠个明白。

央媒为什么突然给摩托车撑腰

自2025年以来,央视新闻在摩托车这个话题上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这不是普通的政策报道,而是打着官方认可的烙印,直接改变了摩托车在公众认知中的定位。

央视新闻播出了一期长达八分钟的专题报道,标题就是从代步工具到休闲方式,骑行方式受青年人青睐。这个报道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说明摩托车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升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往年央视提到摩托车,基本上都是禁摩令效果显著、非法改装隐患多这类画风,各大新闻栏目轮番轰炸的都是负面信息。可这一次完全不同了,报道里实地走访了北京、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的摩托车经销商、骑手俱乐部和交管部门,采访的都是真实的用户和管理者。

重庆这座城市在报道里着墨最多。作为中国摩托车之都,重庆出口摩托车502.7万辆,占全国摩托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这不仅仅是数字,背后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山城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摩托车在这种环境下的优势被充分展现了出来。相比汽车要找停车位、要排队堵车,摩托车灵活高效的特点在山城显得特别突出。央视报道中明确提到,在重庆这样的山城地形里,摩托车的单位里程运输效率比汽车要高得多。

半月谈更是发布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直接就是从北京首张禁摩令算起,这场持续40年的车轮之争,终于在城市化进程的深水区迎来转折。文章明确指出西宁成为2025年首个正式解除摩托车全面禁行的城市,这在40多年的禁摩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多城解除禁摩令,新考题来了。文章里直白地说,摩托车不是城市负资产,回归城市不再遥不可及。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摩托车爱好者心里最清楚。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央视财经栏目也不甘示弱,播出了专题报道从跟随到引领,重庆摩托车如何走向世界,深入探讨了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这不仅仅是在为摩托车正名,更是在向全社会宣示,摩托车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央媒的转变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摩托车认知的升级。曾经的刻板印象开始松动,摩托车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马路杀手或不负责任的象征,而是被重新审视,被看见,被承认。

政策调整有了官方确认

摩托车政策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了一份官方回应,直接针对网民提出的取消营运车辆、摩托车使用一定年限后强制报废的建议。

这份回应不是模糊其辞,而是明确表示将综合考虑车辆实际安全技术状况、使用强度、安全需求、节能环保等多个因素,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机动车报废标准。用大白话说,就是从单纯看车的年份,转向看车的实际状况。

现行的摩托车报废标准是这样的,三轮摩托车强制报废年限是12年,其他摩托车是13年。或者按里程报废,三轮摩托车12万公里,其他摩托车也是12万公里。但这个标准确实存在问题,很多骑手都吐槽过。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一辆摩托车,发动机保养得好,里程才5万公里,可一旦到了13年就得强制报废,这确实说不过去。有些二手车商人会在到期前大幅降价处理老车,一辆曾经值钱的经典车型,临近13年时就成了废铁价。

商务部的这份回应,意味着政策调整的方向已经确定了。未来摩托车的报废标准会更加灵活,更加科学。只要车况好,年检合格,排放达标,理论上可以继续使用。这对老骑手来说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2025年的政策进展中,还有另一项关键调整。公安部推出了摩托车驾驶证的新规定,将获得D证和E证的年龄上限从原来的60岁调整到了70岁。这意味着60到70岁的老年人现在也可以去考摩托车驾驶证了。这看起来是个小调整,但背后体现的是整个监管思路的转变。

年检制度也在优化。原来的规定是新车前6年免检,但6年后就要每年一检。新的思路是在保持这个频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检查项目的科学性,重点关注安全相关的刹车性能、车架强度,以及环保相关的尾气排放。这对保养得好的车主是利好,因为只要认真保养,年检就基本能过。

重庆、成都等地还推出了摩托车上牌的一证通办服务。骑手们不用跑多个部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所有的上牌手续。这看似小事,但对广大用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商务部的官方态度,加上各个地方部门的具体行动,这才是真正的政策调整。不是简单的口头松绑,而是各个层面都在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革。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政策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摩托车政策开始调整呢?这背后肯定有原因。

先看经济层面。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传统燃油车的增速明显放缓,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异常强劲。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已经占到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四成多,这意味着市场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摩托车市场却在逆势上扬。中国摩托车产销量达到159.75万辆,同比增长明显。数据显示,整个摩托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50cc以上的大排量摩托车销售火爆,销量59万辆,同比增幅超过五成。

这说明什么呢?消费者对灵活出行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升级。电动车续航焦虑,汽车成本高企,摩托车正好卡在这个位置,成了不少人的选择。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买摩托车的时候,不是只看代步功能,而是看品质、看体验、看个性。

再看城市管理的维度。过去大城市简单粗暴的禁摩令,根本原因是摩托车确实乱,无牌无证、乱闯红灯都见过。但这些年交管部门学聪明了,开始用精细化管理来代替一刀切的禁止。

重庆搞了山城摩托导航系统,让骑手们能规范地行驶。成都推出了骑手信用积分制,把摩托车使用者的行为数据化、可追溯。广州交警公布的试点数据就很有说服力,试点摩托车规范化管理的天河区,摩托事故率同比下降明显,通勤效率也提升了。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这说明什么?规范化管理其实比禁止更有效。西宁、济南、青岛、郎坊等城市直接解除禁摩令以后,并没有出现混乱,反而市场更加有序。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最后看产业升级的角度。现在的摩托车早就不是当年那种破旧的油驴了。国产品牌像隆鑫、春风动力这些年技术进步明显,推出了250cc到650cc的全系列产品,电喷系统、ABS防抱死、智能车机都成了标配,价格从一万到五万不等。

进口品牌也在国产化提速,本田、川崎、雅马哈这些国际大厂都在中国建厂,产品线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的全档位。就连本田的CB400这样的经典车型,也在国产化的计划中。产品升级了,管理理念升级了,政策自然也要跟着升级,不然好产品卖不动,产业链就浪费了。

说白了,政策转向就是经济需求、管理经验和产业升级三方面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需求在那儿,管理经验也积累够了,产品也能拿得出手,那政策调整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网友最关心的那些问题

政策一开始松绑,网友们的讨论就炸开了锅。挑几个热度最高的话题来聊聊。

首先是关于二手摩托车价格的。很多人问,报废年限要调整,那二手车会不会涨价,现在买老摩托划算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从短期看,二手摩托车的价格会有所上升。以前那些经典款,比如本田CB400、雅马哈R6,因为年限限制只能当废铁卖,现在能继续开,肯定会有价格上升的空间。但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老摩托车虽然能继续上路,但养护成本可能会很高。电路老化、油箱生锈、零部件磨损,后期维修费用可能比买新车还贵。

如果预算允许的话,建议优先考虑购买5年以内的新车,排量在250cc以上,符合国四排放标准的,这样既省心又保值。新车有完整的质保期,后期维修相对便宜,性能稳定,还能用得久。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其次有人问,取消报废年限,那年检会不会更严格,会不会反而更折腾人?

根据已经公布的政策思路,年检频率其实不会变,新车前6年免检,6年以后每年一检,这个不会改。但是检测项目会更加注重实际的安全和环保指标,比如刹车性能、车架强度这些直接关系到安全的项目,还有尾气排放这种环保指标。

其实这对正规骑手来说是好事。因为这样能有效淘汰那些拼装车、非法改装车,路上的摩托车质量更有保障了。只要按时保养,按规定改装,年检基本都能过去,不用担心找什么黄牛的事儿。

还有人关心,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一线城市确实还在维持禁摩或限摩。但形势在变化,已经有西宁、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陆续宣布解除或调整禁摩令。北京、广州等城市也在研究优化方案,考虑在五环外或者特定区域试点摩托车的通行。

这说明大趋势是疏堵结合,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各个城市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科学地管理摩托车,而不是简单地全面禁止。等管理经验成熟了,更多的一线城市肯定会跟进。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两年,但方向已经明确了。

央媒突然给摩托车撑腰,政策调整是不是有了官方确认?政策转向背后有没有深层原因?大城市还是禁摩,这政策落地有啥用呢?-有驾

结语

从商务部的官方回应,到央视的系列报道,再到各地禁摩令的调整和政策的具体推进,摩托车行业这一轮的改变堪称绝地反击。

央媒给了舆论支持,政策给了制度空间,地方给了具体试点,曾经那个被嫌弃的摩托车,终于有了被看见、被承认的机会。这不是什么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推进和市场反应。

当然,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骑手们得遵守规则,戴头盔、不闯红灯这些基本的安全意识不能少。车企也得提升品质,别光想着赚快钱,要拿出真正好的产品。城市管理者更得智慧一些,别再简单粗暴,要用精细化管理来代替一刀切。

但如果三方能够真正合力,摩托车完全有可能从那个被污名化的交通工具,转变成城市交通体系中真正的有生力量。它可以缓解城市拥堵,可以降低出行成本,可以让出行更加灵活高效,这些优点早就被数据证明了,现在只是政策逐步追上来而已。

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以后城市里通勤也能选摩托车,你会为了省时间、省油费重新骑上摩托车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摩托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次不是狼来了,而是真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