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法规

◆三部门联合开展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
7月23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自2025年7月起至2025年12月底,联合开展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其中提到,严格新增车辆市场准入管理。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车辆注册登记、市场准入的监管,强化对新增车辆运输车外廓尺寸查验,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注册登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予配发道路运输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法严肃处理生产不合规车辆运输车的企业。
点评:该行动本质是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倒逼行业转型升级,"源头阻断+过程严控+后果严惩"或将彻底终结违规轿运车。
◆三部门提出: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价格监测、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18日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会议要求,加强监督检查,深入推进产品价格监测、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等工作,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缺陷调查,确保产品安全、质量可靠。
点评:"监管+服务"双轮驱动,既规范市场竞争又优化产业生态。
◆工信部将印发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7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将印发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升优质供给能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印发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落实机械和电力装备两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点评:有助于激发车市活力和提升汽车行业数智化、绿色化水平,期待两大方案早日出台。
◆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
7月15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本次《目录》调整过程中,充分征求了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业界学界和社会公众意见,删除3项技术条目,新增1项,修改1项,主要包括,新增1项限制类技术条目,即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包括:新增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等3条控制要点。
点评:精准管控,既维护国家安全又避免"一刀切"式封锁。
◆中国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发布
据央视新闻报道,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道路车辆 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 V2X辐射抗扰度》国际标准近日正式发布,来自韩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了该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是全球首个针对网联车辆电磁抗干扰的ISO国际标准。
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34505:2025《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正式发布。新发布的国际标准主要规定了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的评价流程与试验方法,明确测试场景暴露率、复杂度、危险度等评价指标的判定要求,并定义了测试用例生成的一般性方法及其必要特征。
点评: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凸显了在国际智能网联汽车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国内要闻

◆保险业协会提示:“交通安全统筹”非保险,对外销售违规
7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非法“交通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明确交通安全统筹非保险,且仅限企业内部互助,对外销售属非法违规行为。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以“XX机动车统筹”“XX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为名,与不属于运输企业内部的普通车主、社会大众签订安全统筹业务合同的行为,均不合规。
点评:此举旨在打击借“XX机动车统筹”等名义面向普通车主的欺诈行为,有助于遏制非法集资乱象,维护市场秩序。
◆上半年我国实施汽车召回超528万辆
新华社7月24日报道,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今年1至6月,我国共开展汽车产品召回87次,涉及车辆528.06万辆。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累计开展汽车产品召回3162次,召回车辆1.19亿辆。从召回性质看,今年1至6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调查督促企业召回汽车21次,涉及车辆233.93万辆。截至今年6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开展调查督促企业召回汽车累计达628次,涉及车辆6348.75万辆。
点评:随着《汽车安全召回管理条例》修订推进,未来可能形成"缺陷预防-快速响应-闭环改进"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公安部交管局:目前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未实现“自动驾驶”目标
7月23日,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对此,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点评:智能驾驶发展进入"去泡沫化"阶段,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通过法律兜底防止行业野蛮生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十五项团体标准立项公示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汽车低温散热器》等十五项团体标准立项公示的函。这十五项团体标准包括:《汽车低温散热器》、《电动汽车充放电碳减排核算方法》、《车桩融合大功率充电安全及预警技术规范》等。
点评:该批标准构建了"安全-能效-碳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框架,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进入2.0阶段。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299.6GWh,同比增长47.3%
7月10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同比增长60.4%;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659.0GWh,同比增长63.3%。另外,上半年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同比增长47.3%。
点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量质并重"新阶段,但需警惕产能结构性过剩与技术路线切换带来的行业洗牌风险。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7月8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清华大学与华为参与撰写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联合发布。该白皮书以宏观角度系统阐述智能驾驶产业未来发展图景,涵盖智能驾驶相关概念、技术演进路径、产业化实现方案、多元化应用场景、全维度安全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及未来趋势研判,覆盖GB/T40429-2021标准定义的L0-L5驾驶自动化全场景功能体系。
点评:白皮书通过产学研联合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从概念定义到安全验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国际风云

◆美国汽车业界对日本车15%关税表示不满
据共同社报道,围绕日美达成协议的汽车领域新关税措施,美国汽车行业抱怨声不断。日本输美整车关税下调至15%,而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美国车对日出口不会大幅改善,行业人士及工会纷纷批评协议内容对日系车企有利。这可能会令特朗普政府承压。
点评:该协议实质推翻了2019年特朗普与安倍政府达成的"冻结汽车关税"承诺,暴露出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性。
◆美国与欧盟达成15%税率关税协议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已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特朗普称,欧盟将比此前增加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欧盟将购买美国军事装备,并将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特朗普开启了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大门,欧盟将开放其20万亿美元的市场,并首次完全接受美国的汽车和工业标准。
点评:欧盟核心企业生产线迁美,可能加速欧盟产业空心化。
◆梅赛德斯-奔驰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减少55.8%
7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为726亿欧元,同比减少8.6%;税后净利润为27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55.8%。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曾宣布大规模裁员和成本削减计划。
点评:中国区销量连续多季度下滑,奔驰需要加强电动化转型步伐。
◆大众汽车半年利润跌近三成 下调全年预期
当地时间25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公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大众汽车销售收入为1584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1588亿欧元;营业利润为67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约33%,税后利润更是同比下降超过38%,至44.77亿欧元。同时,大众还下调了今年的业绩展望,从此前预计全年营收较上一年度增长至多5%,下调至与上一年度持平。
点评:全球汽车产业身处贸易摩擦与电动化转型的深层困境,即便如大众这样的巨头也难以维持利润护城河。
◆欧盟发布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商指南
7月1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商指南,旨在帮助相关企业履行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相关条款生效后的法律义务。欧盟委员会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指南将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定义为训练过程中使用超过1千万亿亿(10的23次方)次浮点运算的计算资源,并且具备生成语言(文本或音频)、文本转图像或文本转视频能力的模型。
点评:该指南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相关技术适应新的合规要求提供指导。车企需在8月2日条款生效前完成数据治理体系改造。
◆Stellantis放弃氢燃料汽车项目
7月16日,Stellantis表示,将停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计划,因预计在本十年末之前氢动力轻型商用车不会普及。这意味着Stellantis将不再推出其新款氢动力Pro One系列货车,这款车原定于今年在法国和波兰开始批量生产。
点评:丰田仍计划2026年推出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全球车企的技术路线分化将持续。
◆本田战略调整:取消大型SUV电动车开发,转投混动市场
7月5日,据日经新闻报道,本田汽车公司已决定停止开发其战略性电动汽车项目中的一款车型——大型SUV电动汽车。这一决策基于本田对美国市场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评估,公司计划减少对电动汽车的投资,转而增加对混动汽车的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
点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重构,大型SUV电池与底盘开发成本极高,这是本田汽车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不确定性下的务实选择。
企业动向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重庆挂牌成立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重庆举行,标志着首家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开始挂牌运营。至此,我国形成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汽车三大央企汽车集团,将更好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
点评:中国汽车产业央企格局进入"三足鼎立"新阶段。这一战略重组将从产业结构、技术布局和全球竞争三个维度重塑行业发展。
◆理想i8“撞飞“乘龙卡车引爆舆论
7月29日晚,理想汽车新车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理想i8与一卡车以相对速度100公里/小时对撞测试的视频显示,正面碰撞后卡车的四个车轮出现弹起,卡车驾驶室发生倾倒。该测试视频引发网友对被撞卡车质量和理想测试造假的大范围质疑,舆论由此被引爆。卡车所属品牌方乘龙卡车官方明确质疑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并于31日发布侵权声明,表示将追责。
点评:继智驾功能的夸大宣传之风被刹停之后,新势力车企对于安全性能激进的营销策略又引发公众关注和质疑,这未必不是好事。
◆上汽获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正式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联合享道出行)和友道智途双双获颁上海市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其他获批企业包括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文远知行WeRide携手奇瑞汽车、锦江出租,成功获批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基于法规的主驾无人公开道路载人自动驾驶出行示范应用服务。
点评:这将进一步推动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传统出租车企业和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也是非常好的探索和尝试。
◆比亚迪:2024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实施
7月21日,比亚迪公告称,公司2024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已获股东会审议通过,以总股本3,039,065,855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39.74元(含税),现金红利总额约为人民币12,077,248千元,每10股送红股8股,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12股。
点评:大手笔分红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对股东利益的重视,也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蔚来汽车完成全国主要城市间高速公路换电网络建设
7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公告,宣布第1000座高速公路换电站于G5011芜合高速福山服务区正式上线。据介绍,蔚来能源完成全国主要城市间高速公路换电网络建设,连通全国550城,蔚来和乐道用户高速公路补能焦虑宣告终结。
点评:“加电和加油一样方便”将从口号变成日常,这不仅有助于蔚来自身的销量增长,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大有裨益。
◆华为公布辅助驾驶专利
7月8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辅助驾驶方法和装置”专利公布。据了解,本申请既可提升驾驶员对大范围内的障碍物的全景感知能力,又可提升驾驶员对近距离范围内的障碍物的精细化感知能力,二者结合可以大大减少视觉盲区和判断失误,可有效避免剐蹭。
点评:此次新专利无疑是对华为智驾感知能力的又一次重要补充和升级。
文:万仁美 编辑:薛亚培 版式:李沛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