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华为火焰山炼车,联合攻坚品控,现场解决智能故障

广汽和华为的“极热炼车”实验,不是在实验室里玩电线,更不是搞什么神秘发布会。这是一群工程师,今年夏天扎到火焰山,准备把车在70度的地表上“铁皮烤红”,彻底试试哪儿有毛病。带队的是刘嘉铭,广汽智能汽车新任CEO,干汽修干了二十五年,是真把品控当成命根子来的。

据说现场不光是汗如雨下,连手机信号时不时就“晕”过去,别说刷朋友圈,发个工地奋战的照片都得去山脚下找信号。就是这种条件,刘嘉铭带着广汽和华为的技术团队,跟火焰山杠上了。从电池包到智能座舱,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顶着一波波热浪,一遍又一遍测试。刘嘉铭说得直白:不是烤,是炼。这个“炼”,就是把新车放到快化掉的环境里试个彻底,看看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电池包在快煮热的温度下,不光要耐热,还得稳稳地输出,加速、刹车、应急全都要灵。智能座舱屏幕不能卡顿,语音助手不能“中暑”,自驾系统更不能认不清路,别一热就糊涂没方向。现场测试中,只要有一个小问题,不管多难解决,都是一群理工男现场就把方案盯出来。工程师们在炙烤下满身湿透,刘嘉铭也不搞空谈,连流程都盯得死死的,就一个目标:不合格,直接重来。

这能这么拼,是因为背后两家是真合作,不是贴个logo那么简单。广汽和华为不仅把团队合署办公,研发流程全打通,连绩效考核都一块算。谁拖后腿,谁被拉上“桌面”。刘嘉铭以前干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那种中国人信得过的车他都操过心,对品控是真较真。现在他把这些习惯,和华为技术团队的效率直接合到一起,谁也不拧巴,谁也不是摆架子的。

广汽华为火焰山炼车,联合攻坚品控,现场解决智能故障-有驾

发布启境,广汽和华为的速度也不是靠加班熬人,是流程全打通,信息共享,目标很清楚。启境首款车型不到一年,极热测试就完成大半,背后是一群人把所有小问题都提前熬出来。传统车厂的老将和华为的技术团队没搞什么谁说了算,两边的脑袋全用来解决问题了。

话说回来,其实在火焰山上试的新电动车,没有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噱头,重点就是“安心”“不闹心”,想让用户用着能放心,坐进去不会被电子系统气到,更不会碰见空调自己罢工,或者语音助手直接变哑巴。

刘嘉铭很清楚一件事,烤车只是第一步,火焰山上的高温只是“预热”,真正的考验,是卖给用户后,在一天天出门、一趟趟上班的路上,这车能不能不出幺蛾子。他带队测完后说了句大实话:这场“烤”验才刚开始,等真正进了用户家,才知道胜负。

讲真,这种极端测试表面上是烤车,实质是把两家根本的底线和能力全亮出来玩真的。火焰山的测试,不是广汽和华为在秀肌肉,更不是“黑科技”大拼盘。它核心是,把所有能出问题的环节提前锁死,把所有潜在的用户需求拉出来提前照顾,像做包子一样,不管皮里面藏多细的馅,都过一遍筛。

而且火焰山那地儿,就是西游记里说的:热得能把石头烤化,人站一会儿鞋底都软了。要在这地方,一辆电动车还能有条理地工作,不是靠宣传,是靠死磕出来的底层实力。刘嘉铭其实是拿当年汉兰达、凯美瑞那些成千上万次小问题的经验,移植到新智能车上。不合格的零部件,设计不过关的模块,一律不留情面换掉。

广汽和华为这一波合作最像啥?就像把“老中医”和“数学天才”拉到一起,前者管体质,后者管算法,最终合出来个东西,既靠谱又聪明。团队里没什么“你说了算”,大家一块儿答卷,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消费者买回去用得爽,啥都好说。

其实现在很多智能电动车,讲高级配置头头是道,但真正能耐用、稳定的还真不多。启境这一波火焰山实测,等于用实际行动说:我们不是玩概念,我们就是玩极限,看你们谁能跟得上。这种做法说白了,背后还是刘嘉铭那种“汽车得有生命力”的老派观点。在智能化浪潮里,这种观点可能不够时髦,但真能让用户少踩坑。

广汽华为火焰山炼车,联合攻坚品控,现场解决智能故障-有驾

后面回到市场,大考其实刚开始。火焰山的考验只是个开头而已,真正的答卷还得看卖出去之后,用户天天用到底是不是不闹心。广汽和华为这次合作,变成了一盘大棋,大家互通流程、共享目标,不拼谁牛,只拼问题能不能提前抹平。

从发布到测试一气呵成,启境这台车速度不慢,没有靠人堆出来,也没有把加班当生产力。纯靠组织力和流程梳理。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把功能包装得花里胡哨,反而最怕出那种“卡壳”“罢工”让用户闹心的事。刘嘉铭说过,他最看重的,是不管多热多冷,车都能正常工作,别给中国老百姓丢脸。

用户关心什么?不是噱头能吹多大,是坐进去之后,久用不出问题,家里老人也能放心出门。现在市面上的智能车,有时候卡一下顿一下,耍小脾气,让人想砸车。启境玩的是“靠谱”,用火焰山这把火提前烤一遍,把所有脆弱和不靠谱都提前修掉,用户用起来就省心。

广汽华为火焰山炼车,联合攻坚品控,现场解决智能故障-有驾

有一说一,广汽和华为的团队真是把“共炼”做进流程里了。技术员和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品控人员,全是合署办公,谁都不是旁观者。大家的目标挂钩,绩效挂钩,一起试车、一起找漏洞,没人在团队里单做“过客”。这种深度融合,其实挺难得,大企业一般都各扫门前雪,但这次是真一体,谁偷懒都瞒不住。

刘嘉铭带过的车,汉兰达、凯美瑞在中国市场算是“搓泥不掉渣”的货。在品控上他挑刺的习惯,这回拿到启境上头,也是一股劲儿。和华为的技术团队对接的时候,没有“谁压着谁”,就是互相试错,谁提出来的方案靠谱,谁就挂在流程最重要那一环。

现场实验时,连电路故障同步修正,系统响应也是实时跟踪。哪怕高温下零件歪了,传感器迟钝了,都能现场调出新方案试。刘嘉铭和广汽、华为的工程师们,都是那种讲求实用的理工男,说起自家车系的优势,反倒不会吹牛,更愿意用数据和实际表现说明问题。

整个极限测试结束后,不光是技术环节有总结,流程管理、团队协作也集体复盘。大家只有一个共识:做一台“用户真正能信任的智能车”,给人安心,不出乱子。这种心态,放在如今追新求快的汽车行业里,还是挺少见的。

说到底,无论高温还是严寒,中国老百姓想要的不是“噱头车”,而是真能不闹心的车。广汽和华为这次火焰山测试,没玩虚的,就是把最难的环境提前拉出来,把最顽皮的故障提前挑出来,争取让用户用车像用自家灶台一样,放心、顺手、省心。

这场“烤”验之后,启境车型马上要进市场,成绩单大家都在等着看。2024年,到底是极端测试管用,还是用户用车的习惯更难伺候,这就等着市场慢慢见分晓了。

毕竟,老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下一步还得看用户的眼光和选择。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