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稳挂P挡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手机静置、钥匙远离的情况下突然自行启动,缓慢转向并驶离十余米——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监控视频中车主光脚追车的画面引发全网热议,更让公众脊背发凉的是:当智能汽车开始"自己做决定",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事件回顾:静止车辆为何突然"活"过来?
监控视频记录下三个关键细节:车辆从静止到启动耗时仅3.2秒,期间车主双手始终可见且未持手机;车载系统未发出蓝牙连接提示音;车主手机操作日志显示最近一次触控发生在事发前17分钟。这与小米客服"误触手机导致启动"的解释形成直接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按小米SU7设计规范,远程启动需经过解锁手机、打开App、指纹验证三重操作。而事发时车主两部手机均处于熄屏状态,钥匙距离车辆超过5米(应触发自动断电)。这种系统性矛盾让"误触说"显得尤为牵强。
技术可能性一:蓝牙钥匙系统的信号劫持
BLE蓝牙钥匙的通信机制存在潜在风险。理论上,信号中继攻击(Relay Attack)可通过放大器伪造钥匙在场假象,突破距离限制。2023年欧洲某品牌就因此漏洞召回2.4万辆电动车。传统燃油车的物理钥匙需插入锁孔才能启动,而数字钥匙的无线特性可能成为突破口。
建议车主关闭蓝牙常开功能,优先使用UWB超宽带钥匙。后者通过飞行时间测距(ToF)技术能精确判断钥匙位置,有效防范中继攻击。但目前小米SU7尚未配备该技术。
技术可能性二:车载系统的"逻辑暴走"
智能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中,车身控制器(BCM)与整车控制器(VCU)的通信协议可能存在竞态条件。若错误信号绕过P挡锁止逻辑,就可能触发"幽灵启动"。特斯拉2022年因类似软件缺陷导致"幽灵刹车",被迫通过OTA修复。
事件中"无蓝牙连接提示音"的异常,暗示系统状态识别可能失效。这暴露出软件验证环节的不足——智能汽车需要更严格的代码审计和故障注入测试。
技术可能性三:硬件层的"沉默反叛"
电子控制单元(ECU)的看门狗定时器(Watchdog Timer)一旦失效,单个芯片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特别是电动车的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完全依赖电信号,与传统液压系统的机械备份形成鲜明对比。
4S店"未发现硬件故障"的结论可能存疑。完整诊断需用Vector CANoe等工具分析整车CAN总线日志,而普通检测设备难以捕捉瞬时异常。
消费者自救指南:当智能汽车"不听话"时
遇到类似情况,长按启动键12秒可强制断电(多数车型通用)。应立即导出EDR事件数据记录,该设备能保存车辆状态、操作指令等关键信息。建议临时关闭自动泊车等高危功能,并依据《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备案要求》要求厂商提供完整操作日志。
技术向善:智能汽车需要怎样的安全范式?
三种技术可能性的共性是过度依赖电子系统。航空业早有的"失效安全"原则值得借鉴:关键驾驶功能应保留机械冗余(如电子/机械双手刹),敏感操作需生物识别+物理按键双重验证。即将实施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国标要求车辆记录至少90秒的完整操作数据,这或将成为破解"罗生门"的关键。
智能汽车的安全不该是"选配项"。当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产生冲突时,答案从来都只有一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