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展会出来,耳边还回响着那个销售同事的声音:你看,这次问界M9的新色,估计得拉高它的售价。我心里咯噔一下,五十万的车,突然又多了个暗示的优越感,真是直接点睛之笔。
今天的行业趋势,也挺好理解——智能化箭在弦上,去年我粗算了一下,国内单个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至少占整车成本的15%到20%(这段估算偏少,但也能体现方向),但其实很多细节——比如ADAS的精度,芯片的稳定性,都是在供应链博弈中逐步打磨的。
说到供应链,比如那个华为乾崑智驾ADS 4,实际上就像你点了一份奢华餐,配料都得讲究。技术基础要过硬,还得有供应商提供稳定芯片,保证算法运行顺畅。而且,这套系统支持端到端领航辅助——简单说,就是从点到点能自动巡航,有路就能开,真是免去不少司机的烦恼。
我其实一直在想个问题:这些高端自动辅助,一个关键点是不是都在稳定性?毕竟,技术越难,出错风险就越大。比如我自己用车的经验,自动驾驶在复杂环境里表现差些,偶尔会误判,人踩刹车时我都心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问界M9的银境紫色,还是挺大胆的。其实我个人偏爱低调点,但大众都喜欢那种一眼能认出的高端光环色。这个银境紫,我猜可能是那几家品牌都在追的赛博蓝调调,既科技,又不刻意张扬。你们觉得这次新颜色,能不能帮它卖得更火?(这是瞎猜,不一定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毕竟颜色对销量影响其实有限——更问界M9的底盘调校和空气悬架表现,才是真正的硬核。去年我试过几款同级别车型,感受差异挺明显:有人追求豪华舒适,有人更看重操控灵活,我偏向后者。
我从某本车杂志上的调研数据大致估算,问界M9的续航可以达到1360公里(估算偏样本少),这个数字在新能源车里其实挺夸张的。我心里琢磨:这续航是不是用得特别省油?还是配备了超级大的电池?但实际操作中,百公里成本可能得在3元左右——假如充满电,10度电,电费0.5元/度,那么充满大约5元,行驶百公里实际成本你算算,不到地铁的钱吧?(临场小计算,粗略)——也就是说,真要算性价比,还得看使用环境和续航的实际表现。
中间插一句:你有没有发现,那些长续航其实挺像我们平时节能的办法,动能回收和电池管理,归根结底都是让油耗变少的变速箱逻辑。这个逻辑其实很生活化——就像你开车一路上,踩刹车可以让车更省油一点。
回头说那个全新问界M7,我觉得它最大的区别在于空间布局——实际上,车家两用挺讲究空间感。我有个同事,去年买了台那种紧凑型SUV,虽然看着不上档次,但乘坐感还挺宽敞。你想,人其实用车,空间比配置更重要。问界M7如果能把空间利用得像折叠衣柜,那就真的厉害。
说到尚界H5——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官方描述挺诱人的:端到端智慧辅助,支持有路就能开,有位就能停,我想,这是不是相当于只要动一点点脑子,它就会帮你搞定了?我可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领航辅助技术,现在让我联想到某些车牌照上那种全自动停车功能——是不是未来会成为标配?(不确定)
我心里又在想:这个尚界H5是不是代表一个更高端的品牌战略?毕竟,其他主打舒适的车型很多,但加入这种全智能配置后,门槛变高,价格也能相应推高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对智能化的理解,还是比较线性的。人们一边喜欢自动化带来的便捷,一边又担心失控的风险。就像开车,踩着刹车的时候,心里总会冒出个万一来的念头。这其实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新鲜感和不安全感共存。
对了,你们平时会担心自动驾驶出错吗?我有个朋友说过:就算是科学家,系统出现Bug,我都不敢让它全程自己跑。大部分用户其实对半自动放心多了。我们自己用车也一样,即便车技术多先进,心里还是觉得硬件越复杂,出错的可能性越大。
不知道下一款车能不能突破这个信任边界。我一直在想,要让用户彻底放手,除了技术成熟,还得有人情味的设计。软件界面不要太复杂,操作逻辑不要太晕。这其实像我们跟人相处,不能一味追求效率,偶尔还得讲点情感。说到这我不禁想到那次调试问界H5的座舱界面,界面太繁琐,搞得我都想放弃。这个细节,说到底还是人性化设计没到位。
某些智能车的未来形态,我猜可能会变得像智能助手一样,能和你聊天、帮你订餐、记忆点滴——这是不是太科幻了?又或者其实它只是未来的座椅,变成一个会说话的床,让你的驾驶变得更安心(这段我都没细想过,觉得有点扯远了)。
这次发布会,我最期待的,还是那句有车有故事。大概驾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知道你会不会去看?如果说未来的车,变成了移动生活空间,那么我想:它最需要的,可能还是那份还原真实的温度感。
想想,过几天那场发布会,或许会让我再次开始怀疑:是不是科技越厉害,人越更复杂?或者我是不是太爱往未来幻想了?也许,下一次的突破,根本不是技术,而是人心。
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