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全面迈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时代浪潮下,芯片已然成为汽车的“大脑”与“神经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日常驾驶的燃油车,到代表未来出行趋势的新能源汽车,芯片的身影无处不在,且用量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加深而呈几何倍数增长。
一辆普通燃油车可能需要300 - 500颗芯片,而新能源汽车则直接翻了10倍,需要3000 - 5000颗芯片 ,芯片正驱动着汽车产业的变革。
然而,当我们审视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格局时,会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全球前十大汽车芯片企业中,竟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
而美国企业凭借着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强势占据了36%的市场份额 ,并且主要集中在高端芯片领域,如模拟、内存、高端SoC以及ADAS等高端芯片,几乎垄断了汽车智能化升级最关键的芯片供应。
在全球汽车芯片厂商的排名中,德国英飞凌以12%左右的份额位居榜首,在硅和碳化硅功率模块、驱动器和MCU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汽车芯片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头。
荷兰恩智浦半导体紧随其后,份额约为10%。意大利意法半导体位列第三,份额达9% 。美国德州仪器和日本瑞萨电子分别占据第四和第五名。仅仅这前五名的厂商,就合计占到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约50%的份额 ,市场集中度极高。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更是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但尴尬的是,汽车芯片却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道坎。
据数据显示,中国一年从国外进口的汽车芯片可能超过200亿颗 ,严重依赖进口。这就如同将汽车产业发展的命脉交到了他人手中,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供应链受阻,中国汽车产业必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为何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如此被动?其一,起步晚是硬伤。中国的汽车工业和芯片产业发展比国外晚了几十年,技术积累严重不足,想要在短时间内追赶谈何容易。
其二,汽车芯片对工艺要求极高,像功率模块需要具备高耐压、高可靠性,模拟芯片需要精准控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沉淀和研发投入,而国内企业在相关技术上仍有较大差距。
其三,汽车芯片的验证周期长、成本高,车企出于对整车安全的考虑,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经过市场验证、可靠性高的国外芯片产品。
当然,我们也不用过于过度悲观,随着国内对汽车芯片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纷纷加大自研芯片的力度,华为、地平线等企业也推出了车规级芯片,从设计环节开始发力。
政策层面,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汽车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补齐技术短板,建立完整的车规级认证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终有一天能够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逆袭,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