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

如果说买车是人生大事,那等待新车交付的心情,还能和初恋来场对视赛跑。

但有时候,生活不光彩虹飘过,还有一记冰雹从天而降。

最近,河南的周先生就赶上了这么一出:订了心仪已久的理想L6,全款交了,切切盼着提新车,结果车还在路上呢,就遭遇天降“鸡蛋”(真鸡蛋那么大!)突袭。

等他兴冲冲赶去停车场时,那新车——啊不,新“坑洼脸”L6,已经提前给人生培养了锤炼担当的第一课。

这里头的味儿,不只是无奈,还有更多是“这责任,到底应该谁扛?”

这事儿要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能绕一宿。

周先生交了现金,签了合同。

理想L6,价格22.48万,看的多合适,为家庭买车,就等着“全家乐融融”的那一刻了。

销售顾问很贴心,说咱没现车,要从沈阳调运。

而且还能帮忙联系物流,费用自理。

周先生一听,没毛病,咱图省心,成交!

谁能想到,车还没进手,天却像说变脸就变脸。

9月30号早晨,电话一响,戏就开场:新车刚离开交付中心,天空忽然杀气腾腾,哐哐哐地下起冰雹来,砸得板车司机都傻眼了。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别说司机,碰上五厘米直径的冰雹,谁不蒙?

结果呢,新车直接成了老油条,凹陷密密麻麻,一百多个,摸着都让人牙酸。

看视频或照片还没啥,那现场亲摸一下,铁定能让车主夜里都得做三回美梦——全是新车秒变二手的噩梦那个味儿。

这时候问题来了:新车还在运输路上,交付算不算完成?

责任是在4S店、物流,还是车主自己?

4S店意见很一致,态度也很简单:“车出库,交付就算完事。”

这理由听着特别像那种“快递小哥丢件,经常用的那句——扫描到楼下你就算签收啦”。

可咱们就问一句:车都还没见着影,咋就成我自己的“锅”了?

你说物流风险咱认,可是车在运输路上出事,这责任总不能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何况购车合同白纸黑字,写的明明白白“交付标准为无损坏、无故障的合格车辆”。

车主拍着合同自己都快哭了,这合同写着哩啊,你们听了吗?

可4S店摊摊手,一副“阿Q精神”,自信表示这都怪天灾,不拉咱锅里。

咱再看看物流公司,人家反应倒快。

媒体采访一到,电话那头直接承认自己摊上了事。

“我们有责任,会给客户解决好。”

这话放在互联网时代,简直史诗级好评。

毕竟前面4S店那套踢皮球技术已经让人有点头晕脑胀。

振海物流领导还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冰雹是极端天气,但公司确实没能第一时间规避风险。

赔还是要赔的,修还得用原厂件,一分都不省。

车主要录像留证据、人家也答应。

这年头,讲诚信的企业没几个,遇上能担责的物流只能说算买车送抽奖。

不过说穿了,这场闹剧本就是责任划分的罗生门。

4S店甩手,“你付了钱,车就归你管了”。

物流公司惺惺作态,倒是肯修肯赔,就是修理周期摆那儿——等十天。

车主不乐意,提出修复得全程留影、还有质检和质保。

这些要求放任何一个理性车主身上,都不能怪他事多。

买新车哪怕掉个灰尘心里都别扭,何况一百多个大坑?

修是能修,可车漆、钣金换新后,这档次、质感、二手残值——哪个厂商、买家敢打包票如“原厂无痕”?

但此时你不同意也不行,新车一秒掉价,总比直接收一辆“冰雹纪念版”强点。

讲真,这场景要搁网上,网络段子手分分钟给理想L6编出“冰雹不怕版”“洗车不用水”新段子来。

反过来看,4S店和物流的分工界限,属实有点暧昧不清。

这像不像最近外卖小哥和商家吵到底谁该补送餐一样?

谁都想撇清,谁都想省事,那么谁来真正为用户的经历负责?

归根究底,这类交通工具大宗买卖,牵涉三方——厂家、经销商、运输商,每一环都可能“出bug”。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只可惜,倒霉的永远是普通用户。

你兴高采烈地签合同,交了钱,结果要不遇见天灾驶来一场“车界惨剧”,要不就是售后甩锅谁都不管。

合同虽写着“无损交付”,现实里就能空对空?

这不就像网购物流信息——“卖家已发货,请静等快递员上门”,结果收到全是碎的,啥赔啥?

商家有自己一套“说辞”,条款带节奏,真正的维权靠的都得是车主自个锤空门不留情。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在这条新车调运“暗河”里,法律责任范畴其实也模糊。

理论上讲,没签提车单,没现场验车,就不算交付——这是合同法的底线。

但实际操作中,商家手伸得比合同条款还要“魔法”:车子上板离库一脚油门,责任划箭归你。

讲真,谁见过上百斤快递你连验都不给验,快递哥就飞奔而去的?

但偏偏在汽车大宗消费领域,这种“离库即切割”的糊涂账火了好多年。

现在冰雹一来,把“责任承包权”砸了个明明白白,消费者的处境也就更显尴尬。

这个锅,到底该谁背?

法律角度看,应该“谁签字谁负责,未验收不算完事”。

但很多地方又有“行业惯例”,可惯例要跟合同、公平、自愿的基本道理掐架,你觉得谁会赢?

说句实在的,理想L6这个事,只不过揭开了行业售后责任的一个小切口。

买车途中的“万一”,在全国每天都在发生——不是被撞伤,就是遇天灾,奇葩情况说多不多,说少真不少。

但只要责任外推成了常态,买车变成“盲盒”体验,消费者的一颗心怕是真难落地。

你说合同写着保障,真遇事,又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消费者做个选择吧:要不费尽心力维权、等来个“修复如新”的保证书;要不摸摸自己钱包,先苦后甜。

天灾砸车本来就够堵心了,还要被责任“甩锅”二次暴击,难怪网上一片心疼和调侃。

大家笑称:这么多坑,宝马也得羡慕L6车身设计的“斯巴达风”咯?

回头一想,既然物流公司能第一时间认错担责,车主也没选择“退一赔十”赖死不放。

为何4S店就不能稍微有人情味点?哪怕一句“我们和物流协调,保您权益”,想必车主心里都会舒服一个度。

可惜实际操作没那么美好。

最终,这场风波透露出的,是大宗电商、汽车零售领域服务链断裂。

谁都想躲麻烦,但真正感受到“冰雹袭击”的,从始至终,都是那颗等待新车的真心。

新车四处是坑,真心也早就千疮百孔了吧。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说到底,买车这个环节,一路看上去光明坦荡,其实每一步都藏着“不确定性”。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新车还在运输途中,遭遇冰雹砸坏,4S店和物流怎么说-有驾

工艺有波动,运输存风险,售后服务外包,谁都可以一句传递责任。

但总得有家企业、一个行业站出来说一句:顾客买的不只是台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服务链条。

新车交付从来不是签字那么简单,质量之外的“保障感”比马力数据还要难得。

今天理想L6的事故不止告诉我们“天有不测风云”,更捅破了车主与服务商之间保障的那层“窗户纸”。

谁敢拍胸脯说:“你交了钱,就一定能无忧上路”?

没有,真的没有。

所以啊,看完这事儿,你还敢放手让自己大宗购物“全托付”吗?

是不是得和销售、物流、售后都多留个心眼儿?

买东西要看质量,买服务要抓责任。

不是谁嘴上说“交付即满意”就能心安了。

你怎么看这场“新车未见已先损”,责任难分的闹剧?

要是换作你,你认同谁家的说法?

来唠唠你的想法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