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对电动汽车电池的环境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几种主流电池类型,比如三元电池(NCM/NCA)、磷酸铁锂(LFP)和锰酸锂(LMO)等。
用来衡量电池“环保程度”的方法不太一致。这导致不同研究之间很难直接对比,也说明目前评估方法仍需统一和标准化。
电池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尤其是在“正极材料”和“电解液”这两个环节影响最大。现有研究显示,三元电池的碳排放差异很大,从每千瓦时30公斤到400公斤不等,主要与生产时用电的能源结构有关。如果用的是火电,排放就高;用的是风电或水电,排放会少很多。此外,一些特定材料(比如四氟乙烯)本身的生产也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这些细节对评估结果影响很大。
相比之下,磷酸铁锂(LFP)和锰酸锂(LMO)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更低,碳排放也相对较小。有研究显示,LFP每千瓦时的排放约为109公斤,而LMO为96公斤,低于大多数三元电池。而且LFP电池结构简单,没有镍和钴,在回收时也更环保。此外,如果这些电池的充电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还会进一步减少。
电池的结构形式,比如软包、圆柱或方形,也会影响性能和能效。目前研究中通常假设电池效率在80%到95%之间,但缺乏实际数据支持。因此,在做电动汽车电池评估时,应该把电池类型、电网电力来源、材料来源和能效等多个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环保又经济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未来要推动电动汽车向更绿色方向发展,就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支持,尤其是新型电池;统一的评估方法,便于横向比较;更深入地分析材料和能源的实际来源;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将LCA作为决策工具,指导技术选择与管理优化。
在实践层面,威士丹利威碳云正是致力于为工业领域提供符合上述需求的能碳数字化解决方案。威士丹利威碳云聚焦国家 “双碳” 战略,致力于为工业领域提供能碳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已获得SGS国际认证和国内外多个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和由威士丹利发起与主编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数据要求》等四项团体标准。未来将持续赋能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绿色转型,为企业提供节能降碳实时监测,为管理层提供能碳双控决策。
Vensi威碳云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领域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自2018年起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中国节能协会“零碳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服务商,依托 AI+LCA全生命周期大模型构建的精准碳核算能力、深度融入工业MES系统的实时在线能碳监测技术,实现节能25%-40%。分钟级输出能碳报告和决策级可视化驾驶舱等特性,精准切中了产业链企业对高效、智能化能碳管理的迫切需求。
这不仅对企业是一次创新的机会,也为政府制定低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如需产品碳足迹相关服务,欢迎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