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修理厂门口等了会儿,看到一位车主手里拿着一份报价单,嘴里还嘟囔着:这么贵的轮胎,还得专门定制,真是无语。这一幕其实在很多新能源车主中很常见。你问我:四条轮胎为什么要一万多?其实这不完全是话里的价格,更是一种技术和材料的升级。
我自己也试过算过:换一套20英寸轮胎,粗略估算,工厂价格大概在3000-4000元左右,加上品牌和技术差异,可能还会高一些。再加上人工,维修点的小利设置,总的全花费5千以内也能搞定,但真正的市场价——特别是品牌轮胎指定尺寸,很容易突破7000或者更高(这段先按下不表)。达到一万多的底线,还是存在一些特殊型号或定制化需求。
我还试着观察左邻右舍:朋友买的特斯拉Model 3,标准配20英寸轮毂,用了一些普通品牌轮胎,感觉还可以接受。反观我在试驾的某款豪华纯电SUV,自带的轮胎就明显不同,抓地更稳,静音更佳。哪个差别?最直观的就是实操感受——一旦扭矩爆发,普通轮胎容易打滑甚至撕裂,而定制轮胎更能应对高扭矩带来的热应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轮胎的材料升级也是个生活比喻——就像鞋子,如果你是跑步的,穿普通帆布鞋,跑个几百米就跷脚或者磨破。而跑马拉松,你需要专业的跑鞋,鞋底有减震、抗撕裂,更加贴合脚形,这样跑起来才靠谱。轮胎也是,新能源的轮胎要考虑耐热、耐撕裂、低滚阻、静音……这些功能鞋,成本自然比普通的好鞋高出不少。
再说比大尺寸轮毂导致的价格蹭蹭涨。我认识的车商说,20寸以上的轮胎,本身不算常规规格,很多时侯都是订单生产,还必须定制化设计。像极了你定制一双特制运动鞋,不是能批量买到的标准尺码。于是,成本冲上天,价格自然也不低。有个数据,我猜测:同样轮胎规格,品牌不同,价格可能差出20%到50%(估算/样本少),而那些大尺寸、特殊花纹、性能导向的轮胎,溢价甚至更高。
有个细微差别你可能忽略:大尺寸轮毂的影响其实不只外观炫,更关系到操控体验。轮胎宽,支撑面大,抓地力强,但这也意味着轮胎偏硬,舒适性下降。而如果用普通胎,而非专门为电动汽车设计的轮胎,竟然会在续航和热量管理上出问题。因为轮胎散热就像车上的散热器一样,散热性能不好,轮胎热积聚,甚至在长途高速时出现爆胎风险。
我曾经问过一些渠道的工程师:你们为什么不在批量生产上多做点通用化呢?他们笑笑说:供应链成本,定制越复杂,价格就越高。我们也试图多用一些标准尺寸,但受限于电动车重量和需求,技术升级就非走日常路线。我心里暗想:是不是意味着将来随着技术成熟,价格会逐步降下来?但想到这里,又觉得太理想——毕竟,材料升级是硬成本。
至于盲目降级换胎,我猜也许很多车主误以为换普通轮胎没关系,但实际上这事儿比想象中要复杂。有朋友车子换了普通胎,结果在高速上一刹车,胎噪变大,甚至转向变得不那么灵敏。这种用便宜货换高端货,风险远比想象中高。而且,长远来看,不合适的轮胎会增加油耗,影响操控。这个成本,不是省几个钱能算的。
也许随着电动车保有量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再加上供应链规模化,轮胎价格自然会走向亲民。我知道一些轮胎厂商已经在推出更适合新能源车型的性价比产品,毕竟市场大了,技术成熟,价格自然会下去—这是不是未来的趋势?
说到这,我还真想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轮胎的定制化其实很像我们对手机壳、鞋子一样的选择?一个细节,一个品牌,从材料到尺寸,都可以完全对应你的个性和需求。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关注,哪一种轮胎设计才是真正为安全和性能服务的?我在路上碰到那些平凡无奇但耐用的轮胎时,心里就会安慰自己:这也许就是真轮胎的底气。你会去盯紧自己汽车的轮胎吗?或者,下一次换胎时,会不会多花点心思去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