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我摊牌了。
直到我把一台增程车开上高速,亲眼看着那个油耗数字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我才彻底搞明白,这年头车企的嘴,简直是魔术师的礼帽,啥玩意儿都能给你变出来。
什么“插混”和“增程”是兄弟?
呸!
这俩玩意儿的血缘关系,比我和秦始皇的都远。
这事儿还得从上周那趟要命的跨省长途说起。
我,一个自诩懂点车的“老司机”,居然就着了道。
当时屁颠屁颠地开着朋友那台崭新的增程“奶爸车”,在杭州城里简直横着走。
你晓得伐?
那感觉,丝般顺滑,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红绿灯一亮,电门一踩,所有燃油车都在后视镜里吃灰。
我当时心里那个美啊,觉得这不就是汽车的终极形态么?
一台没有里程焦虑的纯电车,还要啥自行车!
可人呐,就是不能高兴得太早。
车子一拐上G25长深高速,画风突变。
速度刚过100,我就感觉不对劲了。
之前那个随叫随到的“精神小伙”突然变得有点喘,你深踩油门,只能听见发动机在后头声嘶力竭地咆哮,像个拼命给前线打电话的后勤兵,但车速的提升却慢得像在挤牙膏。
最恐怖的是什么?
是油耗!
那个之前在市区里低到让人发笑的数字,现在跟疯了一样,7升、8升……超个大货车的功夫,瞬时油耗直接给你干到十几升。
我的天,我开的这是新能源,还是台烧油的涡扇发动机?
那一刻,我脑子里仿佛有道闪电劈过,瞬间就通透了。
增程这套玩法,在高速上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你想想这个能量传递路径:汽油燃烧(化学能)→ 发动机转动(机械能)→ 带动发电机(转成电能)→ 充进电池(再变化学能)→ 电池放电(又变电能)→ 驱动电机(最后才变回机械能)。
我的老天爷,能量在中间被来来回回倒腾了多少遍?
每倒腾一次,就跟交税一样,雁过拔毛。
这不就是典型的“中间商赚差价”么?
速度越快,对电的需求越大,这个“中间商”就抽得越狠。
物理定律,谁也别想违抗。
后来回程,我换了另一哥们的插混SUV。
嘿,那感觉,整个世界都清爽了。
低速时它也是个安安静静的“电车”,可一旦上了高速,你稍微给点油,就能感到“咔哒”一下,发动机直接挂上挡,一股子纯粹的、蛮横的机械力量瞬间涌来。
那是一种拳拳到肉的扎实感,超车并线,信心直接拉满。
这时候发动机是在最高效的区间干活,直接驱动,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能量转换,油耗稳稳地趴在5升多。
这下明白了吧?
插混(PHEV)这小子,是个“多面手”。
它脑子活络,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电,什么时候该用油,什么时候油电一起上,把每一滴油和每一度电都算计得明明白白。
而增程(EREV)呢,就是个“一条筋”的实诚人,它的逻辑里,发动机永远不配直接摸到轮子,只能在后面当个烧油的“充电宝”。
这个“充电宝”在市区里效率还行,一到高速这种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地方,立马就原形毕露,成了油耗刺客。
当然,肯定有人要杠:“一年有几天在高速上?市区体验好不就完了?”
。
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如果你买车就是为了买菜接娃,生活半径不超过30公里,家里充电也方便,那增程车确实能给你近乎完美的体验。
但车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不还承载着那个叫“远方”的东西吗?
你总得回老家过年吧?
总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到了那个时候,一台在高速上拉胯的车,能把你所有的诗情画意都变成里程焦虑和加油站惊魂。
所以说,别再被那些“纯电驾感、超长续航”的口号忽悠瘸了。
插混和增程,根本就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解决的是不同场景下的问题。
选哪个,跟你兜里有多少钱关系不大,跟你大部分时间把车屁股放在哪条路上,关系巨大。
买车前,别光听销售讲故事,自己去高速上遛一圈,毕竟,油耗表和你的右脚,是不会骗人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