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鲜为人知!极星5慕尼黑发布,售价约80万可购3台SU7!
极星5,终于来了。在慕尼黑的聚光灯下。它不再只是概念。不再是渲染图。而是实打实的一台车。一台售价逼近86.4万元的纯电轿跑。
这数字意味着什么。
能买三辆小米SU7。
甚至还能剩下点零头。
可它真的值这个价吗。
我们得先回到2020年。那一年,Precept概念车横空出世。线条锋利。设计激进。像是从未来偷来的产物。当时所有人都在说——这会是极星的旗舰。是电气化时代的沃尔沃S70精神续作。但……四年过去了。市场变了。消费者的眼光更毒了。新势力们早已把“科技感”玩成了标配。
而极星5。姗姗来迟。
它保留了Precept的魂。溜背造型。贯穿式灯带。无框对开门。还有那个极具辨识度的锤形尾灯。说实话——现在看依然不落伍。甚至比某些“套娃设计”的新势力更敢想。但问题是。勇气和前瞻性能当饭吃吗。
它的尺寸对标的是中大型轿跑。轴距接近3米。车身超过4.8米。空间表现理论上不会差。可内饰呢。极简到近乎冷酷。没有花哨的联屏。没有浮夸的装饰板。一切以驾驶者为中心。这种北欧式的克制。有人叫好。有人嫌闷。你说它是豪华。它缺了点氛围感。你说它是性能车。它又带着几分优雅与克制。
动力系统倒是硬核。双电机四驱。800V高压平台。两个版本——748马力。884马力。百公里加速最快3.2秒。续航标称570-650公里。数据上。和小米SU7 Ultra几乎打了个平手。但请注意——这是海外版的预期数据。国内会不会调整。工况标准是否一致。还是未知数。
可重点从来不是参数。
而是定位。
一台来自瑞典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几乎无人问津。却要卖到近百万。凭什么。
极星说自己是“纯粹的电动性能品牌”。
听上去很美。
但现实骨感。
2025年上半年。极星卖出3.03万辆新车。营收增长56.5%。听着不错?等等——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同比扩大119.4%。毛利率更是惨烈——-49.4%。每卖一辆车。都在烧钱。烧投资者的信心。烧母公司吉利的耐心。
它主打海外市场。欧洲是主战场。中国反而成了边缘市场。你能在街上看到多少极星2。或者极星3。寥寥无几。品牌认知度低得可怜。消费者宁愿选特斯拉。选蔚来。甚至是刚入场的小米。也不愿为一个“小众高端”买单。
这背后是营销的失位。渠道的薄弱。还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或许都有。
但最致命的是——缺乏故事。
特斯拉有马斯克。蔚来有用户社区。小米有雷军的情怀。而极星……它像一个沉默的匠人。埋头造车。却忘了告诉世界:我为什么特别。
极星5的出现。像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宣言。
我们不做妥协。
不迎合流量。
我们要做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电动GT。
可这个时代。还容不容得下这种“理想主义”。
你看它的底盘。全铝双叉臂。后轮转向。自适应空气悬架。碳纤维组件减重。这些都不是噱头。是实打实的成本堆砌。它的制造工艺也极为严苛。据说焊接精度达到微米级。电池包集成在车身结构中。提升刚性的同时降低重心。
但……这些技术细节。普通消费者听得懂吗。
他们更关心——能快充吗。续航虚不虚。智能座舱卡不卡。自动驾驶强不强。
而极星5。在智能化方面。似乎并没有拿出颠覆性的方案。它的车机基于安卓。算法靠第三方。高阶智驾还在测试阶段。对比国内动辄“城市NOA免费用”的宣传攻势。它显得太过安静。
这不是一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车。
恰恰相反。
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欧洲老钱阶层的情书。
优雅。克制。带点叛逆。
但在卷到极致的中国市场。这种调性。容易被淹没。
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
极星5。到底为谁而生。
是品牌信仰的图腾。
还是真想走量赚钱。
如果是为了后者。那定价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是前者。那它注定只能活在少数人的车库里。
有意思的是。极星最近宣布将推进SPAC上市计划。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的输血续命。可在一个亏损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投资者会买账吗。他们愿意为一个“小众梦想”支付溢价吗。尤其是在整个电动车行业开始内卷、降价、拼交付的当下。
极星5的亮相。像一声叹息。
它证明了极星仍有能力造出一台漂亮的车。
一台有性格的车。
但它也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
在这个时代。光有产品力远远不够。
你还得会讲故事。会造势。会抓住用户的痒点与痛点。
否则。再好的车。也可能沦为“技术孤品”。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更多元的品牌存在。
而不是清一色的“大屏+激光雷达+城市领航”。
极星5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
它提醒我们——电动车不一定非得喧嚣。
也可以安静。凌厉。充满机械之美。
但它能不能活下去。
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找到一丝回响。
我不确定。
也许。答案不在慕尼黑的展台上。
而在每一个消费者打开购车APP的瞬间。
那时。他们会想起极星5吗。
会把它放进对比清单吗。
还是会直接滑向下一个选项。
这很残酷。
也很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