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说话,2024年才刚过一半,理想汽车的上牌量又冲上了头条。18万台,这个数字像被加了特效,亮得扎眼。可车多了,不见得就都是福气,理想车主最近过得可不算太舒坦。你刷个短视频,弹幕一水儿的“插队王”、“不讲武德”,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种莫名其妙的带入感。真要细究,有几个人见过理想车主插队?哪怕见过,难道隔壁宝马、奔驰、比亚迪车主就个个天使?新势力的车再能跑,车主也没装上金身护体。
有天我在服务区碰见一位理想车友,正愁充电桩排队,低头刷手机,偶尔抬头看看队伍,表情仿佛在琢磨今晚吃什么外卖。手机屏幕上,李想的那句“有人针对我”,弹出来又缩回去,像是怕自己也被当成“被针对”的对象。旁边一位大哥直接开麦:“咱理想的,最近风评不太行啊,低调点。”气氛一度有点尴尬。你以为只有体育圈才有“舆论漩涡”?新能源圈的火药味,真不比CBA差。
有意思的是,理想车主这群人哪,90后、95后占大头,个个会玩社交,朋友圈晒娃、晒美食、晒自驾游,恨不得把每一次“生活进展”都挂在墙上。别人看着新鲜,时间一长,难免有点膈应。你说这算什么?“社交优越症”?还是“新贵标签焦虑”?反正路上看到理想,后车司机难免多瞅两眼,像是在等一个“插队”奇观。网络放大镜一架,谁都逃不过,今天你是主角,明天就轮到隔壁蔚来。
理想车主的标签,有时候比保鲜膜还难撕。说到底,不全是理想的锅,但也脱不了关系。品牌营销年年整新活,去年还在“家庭友好”上做文章,今年突然变成“理想插队梗”,品牌自己都懵圈。李想的操作,网友说像极了“自黑流量打法”,一边喊冤,一边自己加戏。你说这是自信,还是“甩锅式幽默”?网友也不惯着,弹幕直接:“董事长能不能专心造车,别天天上热搜?”这画风,活生生把车主推成了网络喜剧的NPC。
插一句,说理想车主全都“路怒”,还真冤枉了不少人。我那朋友,买理想不过是图空间大、能接娃、油耗低。他自己都调侃,理想车主的烦恼和比亚迪、特斯拉、甚至奥迪没什么两样,偶尔也得为停车位跟人斗智斗勇。可一旦有新闻爆出来,“插队、抢充电、占道”全都按头安在理想身上。你说这像不像球场上裁判抓一个犯规动作,偏偏把镜头对准了你?别的车主犯错,全网两分钟散场;理想车主被抓包,抖音热搜挂三天。
有网友喜欢用数据说话:理想汽车新车主里,三成是BBA转化,六成是90后。新用户多,有活力,当然也有新手上路的“翻车”瞬间。可偏偏理想的自媒体玩法太激进,公关一出手,风向就变了。李想那一波“有人针对我”,听着像段子,实则戳中了不少人的逆鳞。想想C罗赛场上摔瓶子的名场面,明明只是情绪爆发,结果全世界媒体都能给你编出三种版本。
偶尔也会想,理想车主是不是也在家琢磨:“下次出门,是不是车标也得贴个‘低调做人’?”但现实没那么多“剧本杀”,大多数人就是上班族,背着电脑包,早高峰堵在路上,能有啥特权?你说他们素质低,倒不如说他们赶上了流量洪峰。别的品牌也有过风波,奔驰的“优越脸”、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梗”,哪一个不是被拉出来溜过?轮到理想车主,舆论就像校门口卖瓜的老大爷,谁红谁上称。
其实,理想的品牌打法看着潮,背后也有点无奈。新势力必须造势,销量要爬坡,用户得黏住,偶尔还得配合点“黑红也是红”的操作。问题是,热闹之后,谁来擦屁股?车主背锅,品牌甩锅,网友起哄,舆论反转。你想低调,别人偏偏不让你低调。理想车主的这口锅,怎么都掉不下去,仿佛成了“互联网永久皮肤”。
我反倒觉得,这场关于“理想车主素质”的全民狂欢,折射的不是汽车圈多残酷,而是社会对“新贵群体”的各种复杂心态。羡慕、嫉妒、好奇、吐槽,什么都有。理想车主的烦恼,和那些年NBA新秀被老炮儿“下马威”其实没啥区别。你以为是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车只是外壳,里面坐的,才是各路戏精、段子手、老实人、奇葩的混合体。
写到这,你是不是也想说两句?你见过“插队王”吗?或者你就是那个在服务区带娃排队的小白理想车主?留言区聊聊呗,别让键盘侠独占话语权。理想车主的锅,谁爱背谁背,日子还得自己过。毕竟,搜索引擎里“理想车主素质”这个关键词,怕是还要火很久很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