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跑一单,乘客花30块,司机到手不到15块——这曾是网约车行业心照不宣的暗账。2023年底,交通部明文规定:司机收益不得低于乘客支付额的70%。说到这句话,我脑里第一反应是:这政策是不是有点仓促?你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个复杂的数学题,怎么也不能光看个百分比。
我一个朋友是车队的中层,平时经常去999店修车,跟他们老板聊天,他说:你别只看账面数字,这行业水太浑。你想啊,就算政策规定司机70%的收益,实际上自家的平台能不能落实?平台的抽成、司机的油费、修理费,盘算个几轮,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司机到手的钱,远远没有显示的那么光鲜。尤其是在旧车市场,那些跑单少、单价低的司机,每笔算下来,利润都被吃掉一大半。
你看过一组数据吗?市场上,主流平台的抽成差不多在25%-30%。假设乘客花30块给司机,平台抽了8块左右,司机实际上到手差不多22块。可这还不算油费、维保、折旧——你得记住,车一天天跑,油钱、保险、过路费、车损,随时会让利润打对折。我估计真实到司机手里的钱,可能只有乘客付出的50-60%。这还只是理论数字,实际操作中,可能还要打个折。
我那朋友曾经叹息:这行真是一场博弈。其实这也是行业潜规则。平台为了抢市场,优惠的价格撒出来吸引客户,但司机收入始终成谜。你说,因为高度的供应链和激烈的竞争,平台想压低成本,司机们又得拼命跑。一线司机每天形同流水线工人,跑完这单,再跑下一单,像极了你我小时候玩的那种接力赛。
而且,除了抽成,车辆成本也是个问题。就算买辆折旧快、燃油经济性高的车,百公里油耗估算在8升左右,按每升7块油算,单次跑10公里就得花6块油费。看似不多,但你要是全天跑五六十公里,油费一算,就是40块左右,这笔钱得从哪来?很可能老板或平台补贴点,但长期看,成本压力压在司机肩上。这也是为什么收入这事,开车就像盖房子,总在用未来的钱。
你会不会觉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细节都没讲完,比如冷天车的油耗会变高,或者高峰时段堵车让利润变少。这小细节,实际中才最心照不宣。我还记得一位修理工打趣说:‘这车像咸鱼,越修越贵,最后价格连自己都不知道哪多得快。’真差不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为什么还能有人坚持跑那个暗账?也许除了利润,还是对自由的渴望?或者,很多司机根本了解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接受了自己赚少挣多点的事实。毕竟,谁都不想被平台无限抽成绑架,自己能掌控一部分接单信息,硬着头皮踏上这条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路。
近年来,好像行业的暗流开始明朗。交规出台之后,众多平台开始规范价格,司机保护政策逐步落地,但实际效果呢?还得打个问号。你觉得,调整抽成比例,能解决根本问题么?还是说,根子还是那句,供需关系——替换下行业语义,就是司机赚的不够多。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让一台车一天跑8个小时,按主流车型的平均百公里耗油8升、一公里一块油的成本粗算,单车的日常运营成本在150元左右(油费、折旧、保险等加起来),还不算其他维护保养。这比市场上说的日收入200-300要低不少。那收入要提上去,得怎么调?涨价?但那又关系到用户的接受度。毕竟,乘客对价格敏感,30块一单,感觉还算合理。你若涨到40,用户可能要考虑再三。
另一点,不能忽视的还有车辆的保持价值。用我一朋友的话说:车就像你的钱包,一块破了,越跑越破。如果跑两年就亏了六七万,那收益怎么算?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司机,他说:你别只看眼下。车辆的残值率,可能比你想象的还低。尤其是在供过于求的市场里,一辆车卖掉,估计能剩个5-10%的价钱。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司机宁愿棚里堆几辆废旧货,也不愿投资新车。
行业里,谁的目的最明确?平台?司机?乘客?其实还真不好说。平台追求盈利,司机追求多点收入,乘客追求便宜。中间那点利润空间,就像水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可能只是一小块,下面那账盘算着的,是无数细碎的利益向角角落落挤压。
回到一开始那句话——司机到手不到15块,有时候我在想,这背后用的心机很多。平台的盈利模型,渐渐在变,政策也让他们不得不妥协一些。但到底能走多远,我不敢确定。毕竟行业的暗账还在,许多细节,只有车车上的人自己心里清楚。
你会不会觉得,一线司机的日子,仿佛一场永不停息的演出?每次出门都像是打仗,一不小心,就可能血亏。而乘客不过在享受那份便捷时,真的知道司机的辛苦吗?或者,他们只在乎自己的30块,和那张贴在App上的最高好评。
(这里自然留个悬念)行业要怎么走?我没太多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个暗账渐渐暴露,行业的天平正在变动。你说,这是不是另一个变革的信号?或者,还是个看不见的隐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