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一个数据引发了不少争议:有分析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很多标杆企业的单车利润,已经低到了一杯奶茶的水平——几十块钱。甚至还有企业直接负利润,每卖一辆车就倒贴钱。这个说法一出来,讨论声就炸开了:卖车的赚不到钱?这不是和常识相悖吗?卖车能亏到这种程度,这难道不是整个行业出了问题?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拆拆这个数据。按理说,车企的利润应该怎么算?最简单,营业收入(卖车的钱)减去成本(造车的钱),再减掉额外开销(比如营销、研发)。从逻辑上讲,卖得越多,成本摊得越薄,利润应该越高。但现在的情况是,销量增长了,营收也看着不少,但利润却掉得离谱。这听起来是有点奇怪。
我们先看营收。以吉利银河星耀8为例,它的售价是12.58万起,限时促销价11.58万起。乍一看,这个价格在新能源车型里不算低,还附带一堆价值不菲的赠品和政策,怎么看都挺有竞争力。但单车价格并不是营收的全部。车企还得算补贴、融资租赁的收入,甚至包括一些流量生态的收益。但这些收入往往是分阶段入账的,尤其是新能源车企,账期可能拉得非常长。换句话说,即使车卖出去了,钱可能还没完全到账,导致营收看着不小,但账面上没多少现金。
接着看成本。新能源车的成本构成可以说非常复杂,不只是硬件,还有软件和研发。吉利银河星耀8用了「雷神超级电混技术」,搭载了激光雷达,还有大量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配置背后都是研发成本。别看它现在不少技术已经量产,但前期投入得有多高?例如激光雷达,单个硬件成本可能已经在几千甚至上万元,再加上适配算法和系统调试,这是一笔长期烧钱的事。而很多企业为了抢市场,硬是把这些高配拉到入门价位上,吸引用户买单。结果就是,成本没降下来,利润直接被压缩到极限。
再捋一下营销开销。现在车企的竞争有多卷,直播带货、网红代言、全网铺广告,这些开销在账面上是实打实的。而像吉利这样的企业,为了推广新车,还会搞限时优惠、置换补贴,甚至直接送几万元的配置。这些动作确实能拉销量,但短期利润就别想了——这就是典型的战略性亏损,先抢市场再说。比亚迪汉系列也是类似逻辑,前期通过高性价比抢占用户群体,但单车利润并不比吉利高多少。
所以,这种低利润甚至倒贴的现象,是不是行业里独有?其实并不是。我们拉几个同行来对比,尤其是新能源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理想,它们的财报里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蔚来在早期阶段,单车毛利率甚至是负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为什么?因为它砸了大量的研发和服务成本,直接把用户体验拉到高端水平。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外资品牌身上,比如特斯拉,它的国内市场单车利润虽然高,但早期也是靠贴钱砸技术和生产线。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利润低甚至亏损的情况,是企业乱花钱还是抓住机会?我倾向于后者。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点在于技术和用户体验,而这些东西需要时间和钱铺出来。比如吉利银河星耀8,搭载了Flyme Auto座舱系统,还配备了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配置背后是战略性投资,企业的目标不是短期利润,而是长期占领市场。包括它的优惠政策和各种福利,本质上也是扩大用户基数,再通过生态盈利来回补,比如车载流量、增值服务、售后。
总结下来,这事看着确实吓人,但拆开细看,其实背后有它的逻辑。新能源车企的利润问题,不是单纯的“卖车不赚钱”,而是结构性亏损的结果。它们花钱的地方,更多是为了未来的竞争力——技术、市场、服务体系,这些东西一旦铺开,短期亏损不代表没活路。
所以,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别急着喊“行业完了”。真正要紧盯的不是表面上的单车利润,而是企业的战略方向。比如技术研发能不能持续推进,市场占有率会不会稳步提升,以及未来能不能通过生态盈利实现反哺。说白了,新能源车企现在玩的,是一场长线博弈。短期看着吓人,但真正的胜负,还得看它们能不能撑到那个关键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