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0多万买了辆奔驰,两年半不到,同一个“冷却液停车关闭发动机”的故障,就这么反复上演了四次!
这事儿,搁谁身上,谁不心慌?
雷先生的遭遇,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那些只顾推销、不管质量的车商脸上。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辆奔驰E350el到底怎么了?
“冷却液停车关闭发动机”:这四个字,竟成了雷先生的噩梦!
想象一下,你正开着车,仪表盘突然跳出这几个字,是不是瞬间心跳加速?
雷先生就经历了这样的惊魂时刻。
2023年1月,刚提车不久的他,在内江城区就被这突如其来的故障吓了一跳。
车辆被拖到4S店,一番“解码”后,看似问题解决。
可谁曾想,这只是一个开始。
同年3月,故障重现;10月,更是第三次。
每次的报警提示,都如出一辙。
更令人心寒的是,今年9月,第四次故障再次发生。
这回,雷先生彻底坐不住了。
他当初购车合同上的价格是43.59万元,落地花了将近48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难道花了这么多钱,买来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吓和无休止的修理?
“人生若只如初见”,要是这车从一开始就能让人省心,哪还有这后续的烦心事?
“三包法”的边界:经销商的“精准解读”,消费者权益何在?
面对雷先生的换车要求,经销商自贡中升仁孚给出的答复是:不符合规定。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似乎条条是道:
维修记录不达标?
经销商声称,在他们的维修记录里,因冷却系统问题,车辆仅有两次维修(3月28日和10月24日),第一次的故障因未在店内维修,故不计入。
他们甚至还提供了一份2023年11月2日的《情况说明》,称“类似冷却系统报警共2次记录”。
故障性质定性?
经销商认为,冷却系统故障不属于《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理由是该故障有预警,且不影响刹车和动力,给驾驶员留有足够反应时间。
这番解读,简直是把“三包法”的条文抠到了极致。
他们精确地计算着维修次数,又将故障性质“降级”处理,生生将雷先生的换车诉求挡在了门外。
这让我想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律条文本是保护消费者的盾牌,却被一些商家玩弄成了“文字游戏”的工具。
“车内换屏”疑云:消费者的信任,正在被一点点消磨。
更让雷先生感到不安的是,在购车合同签订后不久,他被告知车辆“车内换过屏幕”。
经销商的解释是,这是PDI检测时发现的屏幕故障,已更换为原厂屏幕。
可问题是,定金都交了,合同都签了,才告知此事,这让雷先生不得不怀疑:既然屏幕被更换过,那其他零部件呢?
会不会也存在类似情况?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无疑是在消费者的信任底线上徘徊。
“高速故障”的隐忧:一个关于生命安全的拷问。
雷先生最深的担忧,莫过于“如果以后长期出现这种问题,怎么办?
要是在高速路上出现故障导致人员受到伤害,又由谁来负责?”
这句话,直击要害!
车辆故障,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突然熄火,后果不堪设想。
哪怕经销商声称故障不影响刹车和动力,但发动机突然停摆,对任何一位驾驶员来说,都是极度的危险。
这不仅仅是车辆本身的问题,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漠视。
笔者观点:信任的基石,不应被“文字游戏”动摇。
从雷先生的案例来看,经销商的售后处理方式,显然未能让消费者满意。
虽然他们援引了“三包法”的规定,并提出了延长质保期的方案,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反复出现的同一故障,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笔者认为,对于“三包法”的执行,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次数计算”和“性质界定”。
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
当一个产品,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同一性质的故障,即使每次维修都“符合规定”,也足以让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严重的质疑。
未来的路:起诉,是消费者维护权益的无奈之举。
在市场监管部门调解无果后,雷先生选择了法律途径。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也是消费者在面对商家不合理对待时,不得不采取的最后手段。
我们期待,通过法律的介入,能够还雷先生一个公正的说法,也希望此事能给所有汽车厂商敲响警钟:诚信经营,质量先行,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根本之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愿雷先生的维权之路,能为所有消费者带来一丝希望。
而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是时候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让每一次出行,都安心无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