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国家公布了最新的汽车产量数据。山东单月造了23.37万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仅把广东、安徽都甩在了后头,还成了全国第一。大家过去总觉得山东主要在搞钢铁、煤炭、化工这些老本行,跟造车沾不上什么边。但这可不是一时的幸运,前四个月山东总共生产了81万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了快40%,新能源车更是表现抢眼,产量直接翻了好几倍。这种局势,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其实早就悄悄开始布局了。
山东之所以能跑在前头,底气在于工业基础厚实。全省一共涵盖了41种工业门类,啥都有,各个环节都能照顾到。潍坊专注钢材生产,枣庄和泰安则把锂电池做得很出色,烟台搞的是精密零件,济南和青岛则抓住了整车组装这一块。这些城市互相都离得不远,运输原材料来回省心,省了不少成本,搞生产也更效率。不像江苏,虽然芯片优秀,可没什么整车厂,也不太像广东那样大多靠卖车,电池还得从其它地方运过来。山东一盘棋自己安排,产业链能全在本地转起来,不担心被谁掐住命脉。
山东还在乡镇普及充电桩,布局很扎实。别的省大多只顾着为大城市配套设施,山东却把换电站都铺到了县城、镇子上。有些农民要是想买新能源车,也不用担心家门口没地方给汽车充电。青岛那边的奇瑞工厂更是特别厉害,每“九十秒”就能造出一辆新车。流水线不是那种老办法,全靠电脑系统和数据数字化控制,现场工人很少,出车速度却很快,质量也稳得住。
山东并不是靠某一家厂子“顶大旗”,而是集体上阵。比如中国重汽主要做新能源重卡和氢能卡车,销量全国第一;魏桥以前做铝,现在也造车,用轻量化材料把成本压得很低;比亚迪在济南直接建了大基地,技术和供应链一起带过来。广东大多主要依靠比亚迪一家公司,山东则是多家大型企业共同发力,风险不容易集中,能更好抵挡市场波动。
山东的路数和上海、广东明显有区别。上海、广东更喜欢拉外资,靠一两个大品牌稳住阵地。山东却是本地国企、民企大合作,不只是做乘用车,也非常重视商用车发展。技术关注点也不太一样。上海和广东重点在智能座舱和动力电池“升级”,山东则专注氢能重卡、轻量材料和整车装配效率。山东人不是照着外省模式去学,而是琢磨自己怎么能走得更稳。
后面山东有望变成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地。无论是电池原材料、车用铝材、还是电控系统,很多配套产品都能从山东发货到外省。将来其他省的车企要扩产,有些原件还得过来山东“调货”。中国重汽再加上氢能基建,说不定有机会带头搞出全国第一条氢能物流专线。济南负责科研和整车,青岛搞智能制造,潍坊、烟台和枣庄出零部件,这几个地方像个“小联盟”一样连成一片,互相照应,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山东也有短板。研发投入上还是差点意思,今年新能源车的研发占总收入才3.2%,比亚迪都干到8.5%了。老百姓提起山东造车,还真有点没啥具体品牌印象,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比亚迪、特斯拉。氢能技术说是有优势,但加氢站数量还是少,绿色氢的成本也高,想全面推广开还得看政策和技术能不能再往前冲一步。
山东这次能拿下全国造车第一,不靠广告也不求曝光率,就是哪儿没人关注的时候,零件一颗颗做,充电桩一个个布点,氢能管道一条条地安,不喊大话,只埋头实干。这种低调又扎实的劲头,才真正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底气和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