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小理” 强势登顶,新势力格局初定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在刚刚过去的 4 月,造车新势力们的交付数据新鲜出炉,再度成为汽车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零跑、小鹏、理想这三家车企凭借出色的表现,稳稳占据交付量排行榜的前三甲,以绝对优势捍卫了自身在新势力阵营中的头部地位。
先看零跑汽车,4 月交付量达到 41039 辆,同比增长 173%,增速相当惊人,再次刷新了品牌单月交付量的历史纪录 。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旗下车型的全面发力。尤其是 B10 车型,自 4 月 10 日上市后便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当月交付量就突破 10000 台,而且中高配车型占比高达 95%,显示出消费者对其产品力的高度信任。与此同时,C10 车型也持续热销,累计交付量突破 10 万辆,牢牢坐稳 15 万级 SUV 的标杆宝座,成为支撑零跑销量增长的中坚力量。
小鹏汽车同样表现不俗,4 月共交付新车 35045 台,同比增长 273%,环比也有 6% 的增长,连续六个月交付量超过 3 万,创下历史同期交付新高。新款小鹏 X9 上市 7 天,内地市场大定超 6000 台,亚太市场大定超 1500 台,成功刷新纯电 MPV 大定纪录,并且在交付量上连续两周蝉联纯电 MPV 第一。MONA M03 上市 8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台,P7 + 上市 5 个月已完成第 5 万台新车下线,两款车型的持续热销,表明小鹏汽车在产品布局和市场定位上的精准把握,正逐步摆脱此前对单一爆款车型的依赖 ,构建起更稳定的交付体系。
理想汽车 4 月交付新车 33939 辆,同比增长 31.6%。尽管环比出现了 7.46% 的下降,但这并未影响其在高端豪华 SUV 市场的地位。截至 4 月底,理想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已达到 1260675 辆,继续领跑中国造车新势力。旗下多款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表现出色,理想 L6 蝉联 20 万至 30 万元中大型 SUV 销量第一,理想 L7 和理想 L8 两款车型累计销量占据 30 万至 40 万元中大型 SUV 销量榜首,理想 L9 获得 40 万至 50 万元大型 SUV 销量冠军,连续三个季度获得 20 万元以上 SUV 销量冠军的成绩,足以证明理想汽车产品矩阵的强大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零跑:持续领跑,实力诠释黑马本色
零跑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后起之秀,在过去一年凭借全域自研和技术普惠的优势,实现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293,724 辆,同比增长 103.8%,成功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 。进入 2025 年,零跑汽车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前四个月累计交付量达到 134,861 辆,已经超过了 2023 年全年的交付量。
零跑 B10 作为零跑汽车 2025 年推出的重磅车型,自上市以来便备受关注。这款车基于 LEAP3.5 技术架构打造,搭载了高通 8295 车机芯片以及 8650 智驾芯片,拥有出色的智能驾驶和车机交互体验。其百变副驾空间设计独特,通过 “魔术拓展坞” 可自由搭配折叠桌板、手机支架等配件,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中高配车型占比高,也体现了消费者对零跑 B10 智能配置和品质的认可,为零跑汽车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
而 C10 车型自推出后就凭借高性价比、丰富配置和出色的综合性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成为 15 万级 SUV 市场的热门车型。累计交付量突破 10 万辆,不仅证明了 C10 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也表明零跑汽车在该细分市场已经站稳脚跟,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和口碑效应。 未来,随着零跑汽车在技术研发、产品布局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持续发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零跑汽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鹏:稳步增长,销量与口碑齐飞
小鹏汽车在 4 月的交付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市场竞争力 。35045 台的交付量,同比增长 273%,环比增长 6%,成为唯一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3 万的新势力车企。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小鹏汽车在产品、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的结果。
新款小鹏 X9 作为小鹏汽车在 MPV 市场的重磅车型,自上市以来便备受关注。上市 7 天内地市场大定超 6000 台,亚太市场大定超 1500 台,刷新纯电 MPV 大定纪录,并且在交付量上连续两周蝉联纯电 MPV 第一。小鹏 X9 凭借其时尚大气的外观设计、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以及先进的智能配置,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多用途车辆的需求,尤其受到家庭用户和商务人士的青睐。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 X9 搭载了小鹏最新的 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实现高速、城市道路等多种场景下的智能辅助驾驶,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 。
MONA M03 上市 8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台,成为小鹏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支撑。这款车定位于紧凑型纯电轿车,以其高性价比和丰富的智能配置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和家庭用户。售价在 11.98 - 15.58 万元之间,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全系标配 15.6 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和高通骁龙 8155P 芯片,配合自研智能网联系统,提供丰富的智能交互功能 。智驾方面,全系搭载 L2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高配车型更是配备了 XNGP+2 颗英伟达 Drive Orin 芯片 + 双目前方感知摄像头 + 其它多颗雷达及摄像头,具备匝道自动驶入驶出、城市路段 NGP、高速路段 NGP 等高阶智驾功能,在 15 万元价位以内的车型中,智驾功能和体验优势明显。
小鹏 P7 + 上市 5 个月已完成第 5 万台新车下线,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一款智能电动轿车,小鹏 P7 + 凭借领先的智能化技术、优越的性能表现、时尚的设计和亲民的价格策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其搭载的小鹏汽车自研的 AI 天玑 5.4.0、端到端大模型以及 AI 鹰眼智驾方案,应用了行业首个单像素 Lofic 架构和双 Orin-X 智驾芯片,配合 26 个感知硬件,实现了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科技和智能化驾驶的追求 。在动力性能上,提供 60.7kWh 和 76.3kWh 两种磷酸铁锂电池,最高车速均可达 200km/h,续航里程分别为 602km 和 710km,并且采用 800v 高压架构,最快充电 10 分钟可续航增加 300km,电量 10% 充至 80% 只需 20 分钟,有效解决了消费者的 “里程焦虑” 。时尚动感的外观设计、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以及合理的价格定位,也使得小鹏 P7 + 成为消费者在电动轿车市场的热门选择之一。
理想:成绩斐然,市场地位稳固
理想汽车在 4 月交付新车 33939 辆,同比增长 31.6%,尽管环比有所下降,但历史累计交付量已达到 1260675 辆,继续领跑中国造车新势力 。在高端豪华 SUV 市场,理想汽车的地位难以撼动,旗下多款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理想 L6 蝉联 20 万至 30 万元中大型 SUV 销量第一,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和产品力,吸引了众多年轻家庭用户 。理想 L7 和理想 L8 两款车型累计销量占据 30 万至 40 万元中大型 SUV 销量榜首,这两款车以宽敞的空间、舒适的驾乘体验和先进的智能配置,满足了家庭用户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 。理想 L9 则获得 40 万至 50 万元大型 SUV 销量冠军,作为理想汽车的旗舰车型,理想 L9 在智能化、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成为了高端家庭用户的首选。
在 2025 上海车展上,理想汽车发布了理想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理想 MEGA Ultra 智能焕新版和理想 L6 智能焕新版三款新车,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 。理想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售价 55.98 万元,其独特的二排零重力旋转座椅设计,为家庭用户打造了更加舒适、灵活的车内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出行场景需求,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目前订单比例已超过九成 。理想 L6 智能焕新版全国统一零售价 24.98 - 27.98 万元,全系标配 ATL 全天候激光雷达,AD Pro 辅助驾驶升级更适配大模型运行的地平线征程 ®6M 芯片,AD Max 高级辅助驾驶升级 NVIDIA Thor - U 辅助驾驶芯片,主动安全能力全面提升 。新增的天青色外观颜色、全新黑棕双色内饰选项以及全新设计的 20 英寸、21 英寸轮毂,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
未来,理想汽车还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包括纯电动车型,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表示,理想汽车内部希望在三年时间内跻身纯电第一梯队品牌 。首款纯电 SUV 理想 i8 目前已经开始工厂试生产,计划在今年 7 月份上市,第二款纯电产品 i6 也将在下半年上市 。理想汽车将继续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巩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理想汽车还将不断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 500 家零售中心,覆盖 151 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 500 家,覆盖 223 个城市 。全国已投入使用 2267 座理想超充站,拥有 12340 个充电桩,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 。
小米:爆燃事故冲击,交付量下滑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在 4 月的交付表现则略显逊色,交付量超过 28,000 辆,虽然这一成绩本身并不差,但与上月相比,交付量减少了 1000 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这一下滑趋势,与 3 月 29 日发生的小米 SU7 高速爆燃事故不无关系。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时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导致车内 3 名女性驾乘人员不幸死亡。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最终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 。事故发生后,车辆起火燃烧,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
这起事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高度聚焦,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与电池安全问题产生了强烈担忧 。受此影响,小米集团股价近期连续下跌。3 月 31 日,小米下跌 3.62%;4 月 1 日,市场更是放量抛售,当日小米大跌 5.49%,成交量达到 280.80 亿港元;4 月 2 日,小米股价继续下跌,截至收盘跌幅达 4.19% 。三个交易日内,跌幅超过 10%,总市值蒸发近 1300 亿港元,股价的连续下跌,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小米汽车未来销售的担忧 。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在 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这一周,即 “3・29 小米 SU7 爆燃事故” 后的首个完整周,小米汽车销量仅为 0.5 万辆,排名下滑 3 位至第 21 名 。过去两个月中,小米汽车周销量从未低于 0.6 万辆,最高时在 3 月 24 日至 3 月 30 日达到了 0.78 万辆 。尽管 4 月整体交付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与上月相比的下滑趋势,显示出事故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起事故,小米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公布了部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目前,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截至发稿时,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这起事故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深入讨论,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的高度关注。
在新车计划方面,小米汽车仍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发布两款新车型,分别是小米 SU7 Ultra 和代号为 MX11 的首款 SUV 。其中,小米 SU7 Ultra 的量产版预计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推出,此前发布的原型车配备了大量运动套件,动力强劲,搭载两台 V8s 电机和一台 V6s 电机,最大功率达到 1548 马力,0 - 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仅为 1.97 秒,最高车速超过 350 公里 / 小时 。该车还配备了宁德时代的麒麟 Ⅱ 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尽管量产版可能不会使用碳纤维底盘,但仍备受期待 。代号为 MX11 的首款 SUV 预计在 2025 年发布,采用溜背式轿跑 SUV 设计风格,继续主打年轻化和运动化,采用长车头、短前悬设计,车顶线条从 D 柱位置开始明显下滑,整体风格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相似 。此外,2026 年小米还将推出首款采用增程动力的 SUV 车型,代号为 N3,将采用六座布局,并配备后轮转向系统 。这些新车的推出,有望为小米汽车带来新的销量增长点,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但在当前爆燃事故的阴影下,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将是小米汽车面临的重要挑战。
监管之下,行业未来走向何方?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逐渐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焦点 。然而,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智能辅助驾驶营销乱象也日益凸显。部分车企存在滥用 “L2+” 概念、违规演示脱手操作等乱象,甚至将智能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导致消费者对其功能边界产生误判,引发潜在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监管层近期密集出手,旨在规范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和应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行车安全。
4 月 16 日晚间,工信部发布重磅消息,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会议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
4 月 21 日午后,中汽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后发布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 。两大协会指出,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组合驾驶辅助(2 级驾驶自动化)系统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进一步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践行质量承诺与安全责任,构建良性发展生态,推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安全推广应用 。倡议书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能力建设,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产品安全设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与安全响应机制,合理设计人机交互方式,确保信息提示及时并易于理解,开展充分的研发、测试与生产管理,持续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对已发布的失实信息应及时澄清并整改,主动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三是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建立面向用户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告知机制,全面告知驾驶员责任、系统基本信息、正确使用方式和应急处置方法等核心内容,确保用户清晰认知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共同筑牢道路安全防线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 “交通言究社” 也发表文章,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 —— 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 “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 。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 2 级辅助驾驶描述为 “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 5 - 10 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之下,国内车企的宣传风向已发生明显改变 。在上海车展上,车企对智能驾驶辅助的宣传与两个月前相比,风格大相径庭 。此前常见的 “智驾”“高阶智驾”“无限接近 L3”“全场景”“零接管” 等描述智能驾驶辅助的标语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 “智能驾驶辅助” 。甚至有企业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功能时,会刻意多次强调 “辅助” 特性 。多位车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夸大或过度宣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容易使消费者对其功能边界产生误判,进而引发潜在安全隐患 。“所以,相关部门对驾驶辅助宣传进行规范是好事,能够推动行业发展从激进走向更理性 。”
此次监管层对智能辅助驾驶营销乱象的整治,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企业通过夸大宣传来误导消费者,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单纯依靠营销噱头来吸引消费者 。在技术研发方面,企业将加大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投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减少因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在产品质量方面,企业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 。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品质将不断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 。同时,政策支持也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 1000 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 6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下一步,我国将从多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完善支持政策,持续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在技术上,加快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用芯片、高效混合动力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在自动驾驶方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 。国家能源局也表示,将持续推动充电设施补短板建设,重点加快充电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培育 。商务部则提出,未来将深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适当加大换购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释放存量消费潜力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