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远山
编辑 | 顾远山
9月下旬 布鲁塞尔和北京 两地来回开会
围绕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卖得快这件事
欧盟想加税 中国不想让
双方都没摊牌 但气氛紧
这是7月临时加税之后的继续拉扯
接下来要在11月前做最后决定
7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临时加税
在原有10%的基础上再加一层
对比亚迪约17.4% 对吉利约20%
对上汽约38.1% 其他企业也有不同数
这项措施先用四个月
到期前要么转正要么撤下
欧盟为什么这么干
一是想给本土车企多点喘息
二是要价码 为谈判攒筹码
同时也在安抚国内工人和选民
因为这个 说得再好听也是加税
结果就是车价和节奏都要变
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法国更支持强硬 拿产业说事
德国车企更担心中国市场的回手
意大利也盯着本土就业和投资
再说 东欧国家在意新工厂落地
同样一件事 各家算盘不一样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
年初对白兰地启动调查
6月对欧盟猪肉发起反倾销调查
同时提示其他商品也在评估
这就是来来回回的对表
谁都不想先眨眼 但都在算账
为什么盯上电动车
因为三年里中国车在欧卖得更快
欧方公开文件说 价格普遍低约20%
充电网络在加密 消费者愿意尝新
供应链也在外溢 出海节奏更快
这让欧洲车厂压力更直观
加税能不能挡住车
短期能抬价 能拖节奏
长期要看产能和技术落地
如果企业绕道在欧洲建厂
那就变成本地生产再卖本地
税的杠杆就没那么硬
9月以来的技术磋商讲什么
一类是企业做出价格和配额承诺
另一类是把欧洲投资和本地化加速
还有就是怎样对待在欧生产的中国车
规则怎么写 谁来核查 怎么落地
这些都要写进纸面才算数
这件事不是简单对掐
更像下棋 先手后手都算得精细
欧盟要兼顾产业和物价
中国要守市场也要稳就业
同样的动作在两边舆论里
看上去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企业层面的路已经走起来
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整车厂
宁德时代在德国电池工厂已投产
Stellantis和零跑在做合资合作
大众和小鹏也有技术合作安排
一边掰手腕 一边找搭档
对消费者来说
今年下半年车价波动会更频繁
到港节奏可能被打乱
配置版本也会调整
同时金融和补贴条款也会改
买不买 多看一眼小字
对产业链上的工人和供应商
更关心的是订单稳不稳
东欧盼新厂落地 西欧怕旧厂关停
中国沿海的配套也盯着排产表
与此同时 物流运力和运价在走高
谁的现金流更稳 谁的韧性更强
接下来看两处时间点
一是欧方11月前是否把临时加税转正
二是企业对在欧建厂落地的明确时间表
如果有一步成型
市场预期就会扭转一次
如果拖下去 不确定就会叠加
布鲁塞尔秋雨里
一台大众ID.3和一台中国品牌电动车
并排停在欧盟委员会旁的街边充电桩
司机刷卡抬头看着价格牌犹豫几秒
然后把枪插上坐进车里点开导航
11月那只决定价格和节奏的手 会往上按还是往下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