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

23万落地,却换来一身“病”,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2018年初,我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一丝对“低调奢华”的向往,将一辆2.5尊崇版阿特兹开回了家。

23万多,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我期待的是它能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可靠伙伴,尤其考虑到未来家庭的需要。

然而,事与愿违,这辆车带给我的,远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拆解”与“重组”:一场关于质量的“拆台”史

这辆车,仿佛是一本关于“零配件寿命”的百科全书,而我,就是那个被迫翻阅的读者。

首先,后视镜折叠电机,这玩意儿简直成了我的“心病”。

三次索赔,第一次是整个总成,后面两次换了电机,结果呢?

左侧的电机依旧我行我素,折叠不到位。

您说,这算不算是一种“顽固”?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再说说变速箱,这可是车的“心脏”啊!

油底壳渗油,后曲轴油封也渗油,好在赶在保修期内,4S店给拆了变速箱处理。

可处理完之后,低速时的拖拽感,那叫一个明显,开起来总觉得别扭,像是被什么东西“拽”着。

我至今也弄不明白,为何“修好”之后,反而带来了新的“不适”。

这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个大手术,结果却落下个慢性疼痛,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方向盘,这本应是人车沟通的桥梁,却也出现了“裂痕”。

走在细碎、颠簸的路面上,方向盘下方总感觉不够“整”,有种松散感。

4S店的师傅也尽力了,松开又紧固了管柱的固定螺丝,确实好了一点点,但那轻微的“旷量”,依然存在。

这不禁让我反思,那些被津津乐道的“精准操控”,是否只是车身整体跟随性好的“假象”?

马自达方向盘那阻尼感,真的不够顺滑,加上这松垮的旷量,在烂路上,质感直线下降,让人难以恭维。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还有些“小插曲”也让人哭笑不得。

发电机涨紧器渗油,索赔过一个。

气门室盖垫也渗油,索赔了一个,结果现在依旧渗油。

今年年初一个深夜,我开车没开音乐,车里静悄悄的,突然听到左B柱内饰板里有类似鼠标点击的声音。

后来一查,这竟然是20款车型的通病!

我猜,我的车可能一直都有,只是之前没那么明显,或者是我总在听歌,很少在如此寂静的环境下开车,才没注意到。

刹车盘的“变形记”:一场与物理定律的“拉锯战”

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刹车盘的“变形记”。

当车速达到100公里/小时以上,进行制动时,方向盘的抖动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抖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已光了两次前刹车盘,甚至不惜将EBC的绿片换成了布雷博的普通片。

然而,第一次光盘后,跑了不到两千公里,它又故态萌!

这就像是一场与物理定律的“拉锯战”,我似乎永远也赢不了。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我曾向厂家认证的技师咨询,他们也承认,渗油问题,多半是零配件质量或装配工艺的问题。

而刹车盘的大范围变形,竟然被定性为阿特兹前悬挂几何角的设计缺陷。

这简直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一个普通车主,面对这样的“先天不足”,又能有什么办法?

除非更换高强度的盘片,但那代价,也着实不菲。

“叫好不叫座”的背后:销量与口碑的博弈

马自达,这个品牌,在我看来,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它拥有令人称道的操控和设计,但销量却始终未能达到顶尖水平。

我常想,对于一款家用车,如果追求长期使用,遵循销量榜似乎是个更稳妥的选择。

毕竟,保有量大的车型,即使出现问题,厂家也会更积极地处理,甚至进行召回。

而销量惨淡的车型,往往难以引起广泛关注,厂家也可能“事不关己”。

“未雨绸缪”的代价:空间与现实的“落差”

当初选择购买阿特兹,并非我的首选。

2018年初,我的预算是30万以内,我考察了A4L、ATSL、320Li、君威GS、高尔夫GTI等车型。

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阿特兹,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我在国企工作,不希望过于张扬,也考虑到未来结婚生子,想要一个空间稍大的轿车。

如今看来,这“未雨绸缪”的盘算,却在现实中遭遇了“滑铁卢”。

您去查查阿特兹的后备箱开口尺寸,仅有49.5厘米,在三厢轿车里,几乎是最小的之一。

每次给孩子放婴儿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难度杂技表演”。

这空间上的“捉襟见肘”,与我当初的设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冲动”与“理性”的权衡:下一站,再出发

年轻时,为了梦想或一时冲动,在可承受范围内“感性”一次,或许也无可厚非。

但当现实的种种问题不断浮现,当“质感”与“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理性便开始占据上风。

我曾与厂家认证技师深入交流,他们也坦承,渗油是零配件质量或装配工艺的问题,而刹车盘变形,则是前悬挂几何设计缺陷。

这些“先天不足”,让我对这个品牌,乃至这款车,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如今,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开销的增加,我深知这辆车可能还得再服役几年。

但可以肯定的是,下一辆车,我不会再考虑马自达。

哪怕未来它推出了纵置后驱、8AT的阿特兹,售价仅为20万,我也会犹豫。

71000公里,25年5月底的保养记录,前下摆臂的大胶套,左后轮的羊角,都显示出这辆车的“疲态”。

与其说这是一次“购车经历”,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质量与期望”的深刻反思。

23万买阿特兹,7年开出“一身病”,车主:悔不当初!-有驾

这辆车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销量,或许是衡量一款车是否“大众化”和“可靠”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一款车,在核心部件上频繁出现问题,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短板,那么,即使它拥有再好的操控“骨架”,也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令人省心的家庭伙伴。

或许,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有时会遇到风景如画的坦途,有时也会误入荆棘丛生的山路。

重要的不是当初的选择,而是从每一次经历中,汲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行。

下一站,我将更加审慎,更加理性,但依旧怀揣着对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