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认5款纸糊车,偷工减料不安全,懂车的都绕道走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买车绝对算是一件大事。

辛辛苦苦攒下点钱,谁都想买一辆开着舒心、用着省心,关键时刻还能保命的靠谱座驾。

可一进汽车市场,看着五花八门的车,听着天花乱坠的介绍,很多人就犯了迷糊。

国内公认5款纸糊车,偷工减料不安全,懂车的都绕道走-有驾

特别是当预算卡在十万块钱上下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老司机”在耳边念叨,说某些价格特别便宜的合资车是“纸糊车”,碰一下就散架,懂的人都不会买。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直打鼓,这车到底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

难道便宜真的就没好货,省钱就得拿安全开玩笑吗?

今天,咱们就踏踏实实地把这事儿聊透,看看所谓的“纸糊车”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在今天的汽车市场里,我们该怎么擦亮眼睛,选一辆真正让人放心的车。

首先,得把一个流传很广的误区给掰扯清楚。

很多人判断一辆车结不结实,喜欢用最原始的办法:用手去按车皮,用拳头去敲车门。

听着声音沉闷、按下去软绵绵的,就觉得这车“皮薄馅大”,不安全;要是敲起来“邦邦”响,跟敲铁板似的,就觉得这车用料扎实,肯定安全。

这个方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在现代汽车工业面前,已经非常过时了。

决定一辆车在碰撞中能不能护你周全的,从来都不是外面那层你能摸到的铁皮。

那层覆盖件,说白了主要作用是美观、塑形、遮风挡雨,它的厚薄对整体安全性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藏在车皮底下,我们平时根本看不见的“车身骨架”。

您可以把一辆车想象成一栋房子。

车身骨架就是房子的承重墙、钢筋混凝土梁和柱子,而外面的车门、翼子板这些就是墙皮和装饰。

国内公认5款纸糊车,偷工减料不安全,懂车的都绕道走-有驾

您家房子的安全,是取决于梁柱结实,还是取决于墙皮刷得厚?

答案不言而喻。

现代汽车安全设计有一个核心理念,叫做“溃缩吸能”。

简单来说,就是把车身设计成“外软内硬”。

车头和车尾部分要设计得相对“软”一些,在发生碰撞时,通过有控制地折叠、破碎,像海绵一样把巨大的冲击能量吸收掉,不让这股要命的劲儿直接传到人坐的驾驶舱里。

而驾驶舱这个部分,就必须像一个坚固的“安全笼”,用上最高强度的钢材,确保在剧烈碰撞中也绝不轻易变形,给车里的乘客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那么,过去那些被大家叫做“纸糊车”的车型,问题就出在这个“骨架”上。

它们活跃的年代,国内车市正处于价格战最激烈的阶段。

为了把售价压到最低,吸引那些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一些合资品牌在看不见的地方动起了脑筋。

比如,在保护驾驶员最关键的A柱、B柱、车门防撞梁等部位,没有使用成本高昂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甚至连普通高强度钢的比例都低得可怜。

同时,为了省钱,像车身稳定系统(ESP)、侧气囊、头部气帘这些至关重要的安全配置,在低配车型上更是能省就省,甚至连最基本的ABS防抱死系统都敢减配。

这样造出来的车,价格确实诱人,五六万、七八万就能开走一辆挂着外国标的车,满足了很多家庭的汽车梦。

但它的代价就是,车身结构强度不足,安全配置缺失,高速行驶时发飘,发生事故时保护能力差,车头经不起撞,驾驶舱也保不住人。

国内公认5款纸糊车,偷工减料不安全,懂车的都绕道走-有驾

这才是“纸糊车”这个称号真正的来源,它“糊”的不是车皮,而是安全的底线。

像文章里提到的日产阳光、玛驰,现代瑞纳和起亚K2,包括曾经的一些老款日产轩逸,它们在各自的时代里确实存在这些问题。

特别是轩逸,作为常年的销量冠军,凭借着“大沙发”般的舒适性和超低油耗赢得了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安全性,尤其是应对严苛碰撞测试的能力,确实是它的短板。

这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学生,舒适和经济性考了高分,但安全这门主课却表现平平。

然而,时代在变,市场也在变。

如果今天我们还抱着老眼光,认为只有加钱买更贵的德系、美系车才能得到安全,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我们纠结于合资品牌“丐版车”的配置时,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悄然完成了逆袭,它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实惠和安全完全可以兼得。

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汽车品牌埋头苦干,它们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中国老百姓买车时最核心、最朴素的诉求。

于是,一场围绕安全的“军备竞赛”在自主品牌之间展开了。

它们不再满足于模仿和逆向研发,而是投入巨资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打造自己的平台架构。

在车身材料上,它们毫不吝啬。

过去只有在二三十万的豪华车上才能见到的热成型钢,现在被大量用在了十万级别的国产车上。

很多主流国产车的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使用比例,动辄就超过60%、70%,把车身“骨架”造得越来越结实。

国内公认5款纸糊车,偷工减料不安全,懂车的都绕道走-有驾

更重要的是,在安全配置上,中国品牌展现出了惊人的诚意。

当一些合资品牌的入门车型还在为要不要标配ESP而犹豫时,我们的国产车已经把6气囊、ESP、胎压监测等当成了“出厂设置”,甚至像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这样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也开始下放到十几万的车型上,做到了“入门即高配”。

这些进步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的。

在国内最权威、标准最严苛的两个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机构——中保研(C-IASI)和中汽研(C-NCAP)的测试报告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

翻开近几年的成绩单,你会发现,获得最高安全评级(G优秀或五星级)的车型中,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甚至在很多项目中,它们的表现已经超越了同价位甚至更贵的合资品牌。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积累到体系自信的全面崛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选择一辆安全又实惠的车?

方法其实很简单,但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不要再迷信于敲车皮听响声,也别再被过时的品牌光环所束缚。

我们应该学会像个内行一样去看车的“里子”。

在买车前,花点时间上网查一查,看看这款车在中保研和中汽研的碰撞测试成绩怎么样,这是最直观、最客观的参考。

然后,仔细看看配置表,数一数有几个安全气囊,有没有标配车身稳定系统。

最后,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国产车和合资车,你会惊讶地发现,在安全用料和配置上,我们的国产品牌往往给得更足、更厚道。

买车是为了让生活更便捷、更安心,安全永远是那个不能妥协的“1”。

幸运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用强大的实力,给了每一个普通家庭一个不用在价格和安全之间做痛苦抉择的权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