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时间成本减少15分钟,北京发布十大智慧交通成果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智慧交通建设迎来重大进展。9月12日,在2025年服贸会“数智驱动·特大城市交通服务新范式”论坛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顾涛透露,北京MaaS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已突破600万,通过该平台,市民每次出行可节省约15分钟时间成本。这一数字背后,是北京在“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规模化示范等智慧交通领域的全面突破,正深刻改变着首都市民的出行体验。

出行时间成本减少15分钟,北京发布十大智慧交通成果-有驾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数智驱动”为核心、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在智慧交通建设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通过持续构建超大城市交通运行监测体系,北京已初步实现路网运行的实时感知与“席位制”统一调度。

据顾涛介绍,MaaS平台功能不断迭代,“出行即服务”正从理念走向现实;“车路云”一体化布局加速推进,自动驾驶逐步走出试点,迈向规模化示范;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首都交通正借助数智赋能,不断焕发新生机。“截至目前,北京MaaS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已突破600万,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超过570万人,用户累计实现碳减排46万余吨,权益兑换超过700万人次。”顾涛表示,市民通过使用MaaS平台,可在出行前15分钟查询交通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等待,节约了出行的时间成本。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剑锋分享了交通规划数字化技术的关键进展与行业突破。他表示,团队创新性地将分析单元从传统的“交通小区”细化至“单栋楼宇”,通过融合建筑信息、互联网位置数据、手机信令与人口普查等多源信息,实现了楼宇级人口和属性的精准识别。最具创新性的是实现了轨道交通网络的自动生成与优化。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系统能够自主生成更符合出行需求的地铁线路方案,改变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画线的模式。目前,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项目审批、轨道站点。

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正经历从“人驾”到“机驾”的深刻变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于海洋指出,未来,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渗透率提升,仍需攻克纯理性超大规模车队组织、开放系统的信息安全纵深防护以及全生命周期监管等新课题,需通过多领域协同和国家层面战略支持,构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框架。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交通大数据首席技术官郭胜敏认为,智慧交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数据感知虽广泛,但对需求与供给间动态匹配的深度洞察仍不足,难以精准识别服务缺口。其次,现有监测多集中于运行结果,对全过程及前端诱因的关联分析较弱,制约了决策前瞻性。再者,业务系统复杂度高且手段多样,传统功能型平台难以灵活适配和高效协同。最后,数据生态与跨层级治理体系尚未完全打通,制约了智能化从监测向干预、预警的深化。”

企业代表也结合自身发展,介绍了北京市在“双智”协同、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等方面的战略布局与实际突破。现场演示和案例视频引来广泛关注。

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宁表示,在监管方面,公司支持构建自动驾驶车辆全周期管理体系,依托数据平台已处理超800万起事件,推动技术持续迭代。通州区通过车路协同与信号优化,实现区域平均车速提升约30%,交通效率显著改善。

百度自动驾驶安全与政策首席专家吴琼在主题演讲中提到,我国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在全球占比超过45%,自动驾驶技术已从小范围验证向城市级工程验证迈进。同时,有调研数据显示,自动驾驶在文旅服务、短途接驳和城市服务方面受到公众期待,“自动驾驶已成为旅游新风景”。

小马智行全球副总裁张宁认为,“无人驾驶是AI时代首个成熟的‘具身智能’应用,可显著提升交通安全性、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同时降低个人与社会出行成本”。在乘用车之外,小马智行也布局智慧物流,联合企业研发无人驾驶重卡,目前已在京津唐高速开展编队测试。

出行时间成本减少15分钟,北京发布十大智慧交通成果-有驾

论坛期间,十项重磅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发布,覆盖公交智能调度、机器人应用、新型交通卡、仿真决策平台、列车控制、双智专网、自动驾驶车辆、超级充电站等多个前沿领域,为智慧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文并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