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历
孙逢春1958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1978年考入湖南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2年进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攻读车辆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198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9年牵头组建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任主任,2014年创建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电驱动系统、充换电站技术与车联网体系研究,主导实施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级零排放交通示范工程,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领先。
担任过的主要职务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
著作
《电动汽车工程手册》(总主编) 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十大技术领域,系统整合产、学、研成果
《电动车辆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 构建车辆动力系统与能量管理模型
《电动汽车—21世纪的重要交通工具》 早期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科普性专著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electric bus》 国际期刊论文解析电动客车研发案例
《履带式车辆斜坡转向时的动力学特性》 探索军用车辆电动化关键技术
研究领域
电动车辆系统集成 创建“电动车辆—充换电站—远程监控”三位一体工程技术体系,主持研制我国首辆超低地板电动客车,实现残疾人无障碍通行,推动电动客车产销量全球第一。
充换电基础设施 发明国际首座电动商用车自动快速充换电站,构建新能源汽车国家—地方—企业三级监管平台,支撑北京奥运、冬奥等重大工程零排放交通。
军用车辆电驱动 开发混合动力线控多轮分布式驱动技术,研制履带装甲车辆电传动样机,完成3000公里可靠性试验,推动军用装备动力跨代升级。
动力电池管理 提出电池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技术,开发高寒地区全气候电池系统,实现-40℃环境下电池高效运行。
能源交通融合 探索公路光伏发电与交通用能自洽模式,提出“电能路由”概念,推动交通领域碳中和。
获得荣誉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电动车辆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先进工作者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
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11项
讲座课程主题
《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越的中国实践》 解析我国从技术引进到全球领先的突围路径
《智能网联与能源融合的交通革命》 探讨车路协同、光伏公路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
《全气候电池技术与高寒地区应用》 分享冬奥电动车-40℃极寒测试技术突破
《军用车辆电驱动技术跨代升级》 解密装甲装备混合动力系统研发历程
《动力电池回收与矿资源循环战略》 提出“矿达峰”“矿中和”技术路线
《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塑造》 结合德国留学经历强调“工程报国”使命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与全球竞争》 分析国际技术壁垒破解策略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 总结电动客车21家企业联合产业化经验
东方智库®,致力于邀请全球最顶尖的思想家,提供经济学家、商界领袖、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及畅销书作家的演讲、培训业务。使每场教育培训班、会议、大讲堂都能与行业最顶尖的嘉宾学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