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刚端上桌,朋友开门见山:“这车我准备换掉,下一辆买宝马X5。”看着他那台亮得晃眼的理想L9钥匙,我差点以为今晚是要聊新能源用车心得的。显然不——人是会变的,车也是。
很多年前,新能源被誉为汽车的未来。政策、资本、朋友圈全都跟潮水一样涌过去。我当时写过不少稿子,说智能化、无人驾驶、双碳指标,热闹不算小,但夜深人静时车钥匙还得自己兜里揣。现在,新能源车诞生之初的光芒,像网红一样高开低走。表面顺风顺水,背后其实暗礁遍地。
比如车越做越大这事儿。我这朋友大半夜发微信,说今天停车险把车门蹭掉皮,“2米08的宽度,连顿气都喘不匀”。别说载着两包姨妈巾的理想L9了,就是Filecoin的区块链也没你这么“胖”。小区那个年头十几的地下车库,最多让一台凯美瑞搓着墙进去,你要是开着新能源大块头,每天都是实战教程。别小看这十几公分的“肉腾”(南方人的说法),停一次车前后蹭五遍,旁边车主目光如炬,压根不想等你下车。
这不是个例,是趋势。我查了下,理想L9、问界M9、蔚来ES8这些都把车宽往两米上整。你看中国小区的标准车位,也就2米3-2米5。出了地库,路边也有限宽杆、机械车库,那场景……有点像运动会最后进决赛的胖子,力气没少花,奖牌总归没人理。
所以你会发现,朋友圈那些新能源“大块头”晒照,基本都是“晒”,不是“用”。用起来就一个字:挤。
然后是“补能焦虑”。原来以为是“理论问题”,现在是“生理反应”——纯电车主看见快充站,瞳孔都能条件反射放大。特斯拉前两年调查:冬天续航掉三成,夏天开空调掉两成。理论上400公里,到了实际可能300勉强。高速路遇上节假日,充个电队伍能绕两圈,小区充电桩时不时被油车“鸠占鹊巢”,明明是能源革命,干得跟早期煤老板争井口似的。朋友回家过年,愣是服务区等了3小时,那酸爽堪比高考填志愿。
当然,技术进步是进步了——电池能量密度每年涨几个百分点。但基建的速度跟不上新车飙升,人多桩少成了现实。你总不能把家里客厅改成小型变电站吧?
智能化也有意思。宣传做得飞起,真正用起来bug满天飞。一个OTA升级卡崩,全车失联,从人工智能秒变人工智障。主动刹车在环二路突然来一下,车里的人心跳能稳住算你心理素质好。更别说保值率,新能源二手价跌得比A股还凶。买时45万,开两年二手行情28万,月亏七八千块,感觉买的不是车,是“沉没成本研修班”VIP名额。
很多人在朋友圈怒怼残值率,但真到卖车那天,心头爆出的“那就算了”,只有过来人才懂。新能源厂商出厂价还在天天卷,搞得那些去年买的,活脱脱成为新产品的反向代言人。
于是,混动成了新刚需。这种东西吧,不能说是技术多新,但它懂用户。比亚迪DM-i、理想增程……数据很诚实:插混增长48%,纯电只有12%。油和电,谁也得罪不了,长途安心,近市省钱。要的就是踏实,不折腾自己。毕竟很多人不想再因为“油”还是“电”,跟单位保安争论环保指标。
说实话,传统豪华油车这两年也跟着回温。奔驰、宝马、奥迪销量回升。豪华品牌老总都说,今年来展厅问燃油车的,一半是新能源“毕业生”。
所以,新能源车就彻底凉了吗?当然不是。城市通勤、家有车位、有固定充电条件、大多数时间不跑跨省,这类用户纯电依然适配。科技进步、政策补贴,实际也是汽车行业的剧本杀,但剧本不是每个人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车就是工具,不是潮流单品。买车是自己的选择,别为朋友圈点赞付太多智能税。
我也见过年轻人,为体验智能化,甘心承担早期用户的小白鼠角色,或者有人家里第二辆车纯粹买来堵北京限号。各取所需,无可厚非。车市分化了,纯电走高端路线,混动/油车守住基盘,各自赛道。
车本没错,错的是我们始终对“完美体验”有执念。燃油、混动、纯电,哪一种都能跑出自己的圈子。市场会帮着把人和合适的产品匹配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盯数据。你真有日子熬坏三块电池,估计也早学会了下雨天不洗车、堵车时不骂人——生活本就不完美,而选择只不过是个概率问题。
你还会再买一次“大”新能源吗?还是回头拥抱油车的笃定,亦或是继续做混动玩家?
这一题,我想还是留给你自己填吧。答案不唯一,答案全凭需求——就像每次下班停进那个狭小车位时,你心里默念的那句“别蹭了,求你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