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官宣100万台车下线了,从50万到100万,只用了343天。
讲真,在这个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的年头,你宣布自己造了100万台车,其实和在火车站大喊一声“我会喘气”一样,并不会收获太多敬畏,最多换来几句“哦,知道了”。真正让同行心头一紧、太阳穴直跳的,是那个“343天”的数字。
不到一年,怒造50万台。这速度,哪里是工业生产,这分明是开启了修仙小说里的“时间加速法阵”,生怕自己飞升得比别人慢一步,直接在天劫里化成灰。这背后藏着的不是什么“我们牛逼”的喜悦,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癫狂。
整个市场,尤其是20到30万这个价位,早就不是什么蓝海红海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蛊盆,所有人都被扔了进去,最后只能活一个。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去看零跑即将亮相的那个D19,以及那个石破天惊的“80度增程大电池”,你就能品出内味儿了。
什么是增程?增程的初衷,是为了用一个相对较小的电池,加上一个功能单一的发动机,来解决里程焦虑,同时把成本打下来。理想、问界,之前都是这么玩的,大家也都认。这是一种很精妙的、带有妥协艺术的平衡。
但零跑现在要干嘛?他直接不跟你玩平衡了。80度电池,这是个什么概念?很多纯电车的电池也就这么大。把这么一大块“灵石”塞进一台增程车里,这在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眼里,简直是“异端”,是“对技术美感的亵渎”。这就好比你请了个家教,结果家教把你所有作业都帮你做了,你确实考了高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但用户在乎吗?用户根本不在乎。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我现在看这些发布会,已经不是看车了,是看各家老板的精神状态。谁先疯,谁就可能赢。零跑这个操作,就是典型的“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疯了”。
因为零跑看透了一件事,一个在实验室里永远无法验证,却在现实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是民粹的、粗暴的、不讲道理的。你跟他讲能量转换效率,讲CRBS,讲NVH,他听不懂,也不想听。
你就告诉他,这车,电池巨大,平时在家充电,能跑三四百公里纯电,完全就是个电车,用车成本低到发指。实在要去趟远门,服务区人再多,充电桩再坏,咱也不怕,咱有油箱,咱能烧油。
你看,逻辑一下就清晰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打法。当所有大厨都在比拼刀工、火候、摆盘的时候,零跑直接端上来一盘淋满了辣椒油的超大份东北乱炖,上面还插了根战斧牛排。精致吗?不精致。优雅吗?不优雅。但量大、管饱、味道冲,就问你怕不怕?
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洞察,直接把增程这个技术品类,从一个“过渡方案”,硬生生掰成了一个“终极缝合怪”。它用一个最笨、最重、最不讲道理的方式,同时满足了用户“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婪。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有点蠢,把车企比作修仙,好像他们真的能飞升一样。其实最多也就是进个ICU。
零跑D19要冲刺30万价位,这事儿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个价位里都是些什么怪物?理想L7、问界M7、小鹏G9,还有一堆虎视眈眈的合资老炮。零跑一个之前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凭什么去虎口拔牙?
就凭这块80度的电池。
这就是一场“闪电战”。在所有对手还在为自家的增程电池是30度还是40度更合理而内耗时,零跑直接把王炸扔了出来。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场景:我是一个主要在城市开,家里有充电桩,但一年总有那么几次长途刚需,并且对加油站有莫名信仰的用户。
对于这类用户,80度大电池的增程,就是“任意门”。它在哲学上解决了用户的终极问题:选择困难症。
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小区楼下的流浪猫是不是都认识我了,看见我就喵喵叫,好像在催更一样。搞得我压力很大。
当然,这种不计成本的堆料,这种近乎自爆的打法,也暴露了零跑的焦虑。但讲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黔驴技穷的嘶吼?当技术无法形成代差,品牌没有玄学光环时,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就是加大,加大,再加大。把一个参数做到极致,做到不合理,做到让对手无法跟进,然后用这个单点,去引爆整个市场。
卷死他们!必须的!
所以,零跑的100万台,真正值得庆祝的不是那个数字,而是它终于“悟了”。它悟到了,在这场黑暗森林式的战争里,活下去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优雅,而在于你有多极端。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不是特斯拉,是横冲直撞的老头乐。因为只要大爷躺得快,规则就为你而改写。
零跑D19能成功吗?我不知道。
但它成功地让所有准备在30万价位出牌的对手,心态先崩了。他们会彻夜难眠,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要搞个80度电池,但供应链、成本、车型平台,全都得推倒重来。
最好的竞争,就是直接把对手的牌桌给掀了。不,最好的竞争,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但只有你,兜里揣着压缩饼干。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