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

夜色下的工厂,焊点闪烁、机械臂无休止挥舞,这些都是汽车升级的律动音符。如果夜巡一圈,看到一批红旗 9 系尚未披徽、玻璃未贴膜的新车整齐列阵,你很难想象它们不止于红旗,更是一场技术联姻的见证。八家国有车企意外地安静聚首,毫无烟火气地与华为坐到了一桌,像是一个大型家族装修新房,恰恰选定了同一家智能家居公司负责“全屋定制” ——智能汽车的“装修公司”,正主便是华为。

以旁观者的冷静,拆解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年,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了汽车圈里的流行词,就像每个工业区的饭堂都在讨论“机器人会不会抢我饭碗”。一汽红旗与华为联手打造红旗 9 系,不是突发奇想,更像一道压轴题被做出了标准解法:中国八大国有车企(广汽、上汽、长安、东风、北汽、奇瑞、江淮、一汽)悉数入圈,让华为汽车圈朋友圈扩得比烧烤摊上的牌桌还壮观。这场马拉松合作已经跑了六年,华为的技术野心和车企的“智能焦虑症”,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力下,不疾不徐地碰到了一起。

说到华为的合作模式,坊间传言挺多,我就用大白话捋一捋。华为不是简单当“零件小贩”,而是根据车企的家底和胃口,甩出三套菜单:一是卖零部件,二是 Hi 全栈解决方案(啥都包你搞定),三是鸿蒙智行(生态协作,像小区物业带你搞邻里团购)。关键在于,华为不贪大求全,还给新势力和老企业都预备了各自的上车通道,哪怕你刚打算造车也有得选。但别太乐观,技术有、生态有,车还是得自己造,造出来还要跑得动。

鸿蒙智行的成绩单摆在桌上:交付超 90 万台,问界 M9 爆了 22 万台,连奥迪、宝马、奔驰都忍不住玩玩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告别孤芳自赏,改学中国“团体操”。如果说华为生态之前像“蔬菜散卖”,现在已然是“套餐遍地”。高端市场里,华为的身影渐渐能跟 BBA(奔驰、宝马、奥迪)同台竞技。中国品牌终于拿到了一点与豪华车商正面硬碰的通行证,当然,这通行证还需要市场和用户继续验真。

理性来说,这一波技术大联合是国企们自救的必然选择。电动化、智能化不是谁想革谁的命,而是行业的天花板开始漏雨,谁都不想被淋湿。中国车企过去在芯片、智能驾驶、座舱系统上总被人“卡脖子”;国产芯片只占 10%,控制类芯片还得靠外国进口 99%,谁都怕碰上“缺货限售、熔断爆雷”,哪敢咬牙全自己干。华为的自研芯片渐渐补上漏洞,阿维塔 06 等新车率先试水,就是想用“自己的水龙头”换下老外的“智能阀门”。

鸿蒙座舱的NPS 高达 86.4%,一看就是“用户安利率超标”。和安卓在汽车行业压着 67%不动比起来,鸿蒙虽说起步晚,但分布式架构和协同体验正拉起口碑反击。其实说到底,车企真正怕的是系统不统一、标准不规范、软硬件对不上,用户嘴上说好用不如手里天天能用。华为自带“全家桶”,用得顺手,省得争吵。

如果掰开技术看,华为乾崑全栈方案真有些“包圆”意思:车控、座舱、智驾、车云一打包,对车企们来说不仅缩短研发周期,还能避免在门外苦练“基本功”变成陪跑。像一汽红旗直接牵手华为,就是押注了技术稳定、更新快“省心套餐”。对车企来说,这比自己招一堆工程师干三年,结果系统还跑不起来,要来得痛快些。至于智能汽车的普及,标准统一、体验连贯、成本压缩这些“老大难”问题,实际上是华为给车企施了一针“镇静剂”,大家可以不用天天在工地吵杂音。

再冷静些讲,市场的开放合作并不是花团锦簇。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让华为车 BU 不再是私房菜,而成了“全民食堂”,股权结构搞得多元化,既能守着自己的饭碗,也能分给合作方一勺饭。当年靠自家搞死搞活,现在靠大家握手煮大锅饭。技术平台和标准一步步拉平了沟壑,也少了各自为政的孤岛效应。行业的标准化,实际就是让小车厂有饭吃、大车厂不踩坑,大家都能“吃上热饭”。

当然,内部竞争在所难免,谁都怕平台太大,最后自己当了“螺丝钉”。华为的应对方法有些老练:享界 S9T 主打旅行车,尚界 H5往 20 万下探,智界重点搞高端。产品定位错开,目标用户分散,避免自掐自家的流量。这一招,看似温和,实则老辣。至于大家能分到多少蛋糕?还得看技术分红和市场欢迎度。

如果非要来点黑色幽默:这场车企混战,华为既是裁判、又是赞助、还是运动员,有种“多面手”走钢丝的味道。中国车市顶多像一场大象跳舞,各家都想踩在节拍点上,华为做的是“指挥家”,但谁都知道台下的观众才是真正的考官。技术再牛,票房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有驾
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有驾
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有驾
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有驾
华为联手八大车企,红旗 9 系亮相,智能座舱热议-有驾

未来是不是板块还能继续扩大? 答案其实谁都没有。如果华为以后成了汽车行业的“安卓”,平台强大到车企只需跟着合拍就能赚钱,会不会反过来“平台绑架产品”?技术自主和生态开放的边界,市场很难早早下定义。车企与华为的新型关系,到底是“共生”还是“寄生”?又有谁能逃得出巨头的生态磁场?

智能汽车的普及开局已成,谁来讲最后一句话,没人敢预判。行业的技术游戏,华为是在开荒,但谁能收获金矿,还需要时间和用户来试错。如果你是车企高管,现在会上该怎么发言?如果你是准车主,下次买车还会为“座舱是鸿蒙吗”多问两个问题吗?最后,技术到底是合作的纽带,还是“平台统治”的手铐?留给大家去想。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