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伴随私家车主流化与用户需求多元化,行业亟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让充电服务从“能用”迈向“好用”。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突破1800万台,同比增长54.5%,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充电服务网络。但随着私人乘用车成为充电市场主力,用户需求从“能充电”向“充好电”“好充电”加速升级,行业也面临竞争加剧、技术迭代、服务不均等新挑战。
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其中,“充电服务品质提升”主题论坛以“从‘充得上电’到‘充得好电’”为核心主题,汇聚政企学界嘉宾,从标准构建、技术创新、人才运维、生态协同到全域拓展,全方位探讨充电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为行业转型提供清晰指引。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樊彬,极氪科技副总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大功率充电专委会(筹)主任赵昱辉,上海洲际通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边扬,众链数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丁微,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刚,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充电站业务部生态合作总监马新甜,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充电生态总监卢坤, 深圳市科华恒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樊志强,安徽能通集团科大能通子公司总经理马田雨,江西驴充充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涛,武汉合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市场管理部总监何骞,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商务合作促进部主任牛方鑫出席活动并作主题演讲;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主持论坛。
标准先行:
搭建品质充电的“度量衡”
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统一、科学的标准体系。中国充电联盟推动的“充电场站星级评价体系”,正是破解当前充电服务“重建设、轻运营”难题的关键抓手。樊彬在论坛上详细解读了这一“星标准”的核心框架与实践成果。
樊彬表示,我国充电设施虽呈指数级增长,但布局不均、维护不到位、设备陈旧等问题仍突出,消费者对充电体验的抱怨尚未完全缓解。基于此,充电联盟联合行业机构于2023年启动星级场站评价标准制定,2024年正式发布,2025年完成修订并接近尾声。修订后的评价体系以“安全合规”为基本要求,涵盖运营效率、服务便利、绿色低碳三大核心维度,设置100分基础分与5分加分项,其中90分及以上为五星级场站,同时新增四五星级场站专项要求,并鼓励适度配置大功率充电设备。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樊彬
在落地层面,星级评价已形成“提交申请-材料初审-专家评审-现场抽检-证书颁发”的全流程机制,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确保标准刚性执行。2024年以来,首批23家企业的44座五星场站、第二批28家企业的145座星级场站已先后授牌,第三批70家企业的266座星级电动汽车充电场站在此次主题论坛上完成正式授牌。
更重要的是,该标准已实现与地方政策、市场资源的深度联动:上海、成都、吉林等地将星级结果纳入充电场站补贴参考;与支付宝合作打通充电补贴、品牌宣传通道,与百度、高德地图对接展示星级标识,让用户快速识别优质服务;同时探索与保险企业合作,基于星级评价优化场站保费,降低运营风险。
如果说星级评价是“服务标尺”,那么大功率充电标准的推进,则是解决用户“充电慢”痛点的“技术罗盘”。论坛现场,仝宗旗宣布“大功率充电专业委员会(筹)”启动,并介绍了专委会的核心使命——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要求,联合车企、运营商、桩企等产业链主体,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统一与场景示范,助力2027年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10万台(套)目标实现。
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
赵昱辉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大功率充电的紧迫性:“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充电设施总量1610万台,但额定功率大于250kW的公共充电桩仅13.7万根,占比仅3.29%;而90%的用户在公共充电场景中会首选超快充,75%用户倾向选择120kW以上设备,当前市场供给与用户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极氪科技副总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
大功率充电专委会(筹)主任赵昱辉
针对这一矛盾,浩瀚能源已先行探索五年:2021年布局首根360kW超快充桩,后续迭代至600kW、800kW,2025年推出全球首个单枪兆瓦级(V4)产品,峰值功率 1.3MW、单枪峰值电流1300A,目前已在杭州、深圳落地两座兆瓦站。截至2025年8 月,浩瀚能源联合生态伙伴布局超快充桩超5100根,接入第三方充电枪155万把,覆盖全国337座地级市。与此同时,浩瀚能源计划2026年实现超快充桩保有量超1万根,2027年建成3000座自建站、15000根自建桩。
赵昱辉同时表示,大功率充电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将以“开放、共享、协同”为原则,一方面推动超充网络从核心城市向县域延伸,另一方面加速技术普惠,同时推动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让“充电比加油快”成为常态。
技术破壁:
筑牢品质服务的“硬支撑”
标准为行业划定方向,而技术创新则是将“品质蓝图”转化为“用户体验” 的核心载体。论坛上,多位企业嘉宾分享了在大功率充电、光储充协同、智能适配等领域的技术实践,展现中国充电设备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
何刚以“专注充电十年”的经验,阐述了技术如何定义“高品质充电”。“我们理解的高品质,既包括产品稳定性,也涵盖用户交互的智能化。” 何刚介绍,科大智能从家充桩与超充桩两大产品系列切入,2025年充电桩出货量预计突破百万台。在技术细节上,科大智能自研电源模块,通过磁集成、宽禁带半导体技术,使小直流产品效率较行业主流水平提升近2%,既为用户省电,也降低设备噪音;首创指纹识别充电枪,解决儿童误操作风险;开发V2G双向充放电技术,在上海园区实现“谷时充电、峰时放电”,让充电从“消费”变为“收益”。
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刚
针对商用车、重卡等大功率补能场景,科华带来了400kW至5MW功率段的“高质量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商用车干线物流场景对补能效率要求极高,科华的双枪600A、2000A液冷终端,可实现‘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樊志强强调,科华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全流程自研”与“场景适配”:一次充电成功率达99%,设备平均故障率低于行业30%,通过双网双探技术实现设备在线率超 90%;创新“功率柔性分配算法”,摒弃“先到先得”模式,实时匹配用户需求与输出功率,提升30%功率利用率;推出“智能超配方案”,在不增加硬件的前提下,使充电桩额定功率可超配箱变容量1.2倍,大幅提升箱变利用率。
深圳市科华恒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樊志强
当大功率充电成为趋势,如何平衡其与电网承载能力的矛盾?阳光新能源给出了“光储充一体化”的答案。“当前充电场站电费占比达80%,若盲目叠加光伏、储能,无法真正降本,必须通过全栈自研实现协同优化。” 马新甜指出,阳光新能源依托光伏、储能全球第一的技术积累,打造“集立方(高效发电)、林立方(智能寻优)、融立方(场景融合)”三大技术底座,通过场站级EMS与AI算法,以15分钟为单位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在光伏发电高峰时优先储电,电价高峰时释放储能,既缓解电网压力,又提升场站收益。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站业务部生态合作总监马新甜
何骞则从“全场景适配”角度补充了技术实践。“不同场景对充电设备的需求差异极大,比如矿区需要防爆充电桩,园区需要V2G功能,物流港需要高功率补能。” 何骞介绍,合智数字深耕充电行业十年,已形成7kW至2400kW全功率段解决方案,覆盖MAKA防爆充电桩、MCS/CCS多标准终端、机械臂自动充电等细分场景。同时,企业开发柜级EMS系统,可实时监控液冷一体柜、储充微网状态,通过OTA升级快速解决设备适配问题,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的设备淘汰,降低运营商成本。
武汉合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管理部总监何骞
运维提效:
打通品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分建设,七分运维”,充电服务的品质稳定,离不开专业、高效的运维体系。当前行业面临运维人才短缺、服务流程不透明、故障处理滞后等痛点,论坛嘉宾围绕“人才标准化”与“运维智能化”,分享了破局思路。
边扬直指运维行业的核心矛盾:不是缺人,而是缺经过标准化培训的专业人才。 为解决这一问题,充电联盟联合行业机构于2024年初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维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构建“一要求、两规范、三应急”的运维框架,并配套“统一人员、统一师资、统一课程、统一流程” 的四维培训体系。
上海洲际通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边扬
边扬介绍,培训课程分为初、中、高三级实训,覆盖充电规划、建设、安装、运维全环节,同时对接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四级证书体系,学员训后纳入充电联盟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库。截至2025年8月,已在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份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搭建包含“云课堂”“AI 问答”功能的线上学习平台,实现“随到随学、即学即考”,推动运维服务从“谁都能修”向“持证上岗”转型。
AI技术的应用,让运维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判”。马田雨提出“AI 驱动充电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我们为每台充电桩建立‘数字孪生档案’,覆盖规划、生产、安装、运维、退役全环节,让管理更精准、高效。”在运维阶段,AI通过群管群控实现电网调峰响应——当电网需要削峰时,充电桩可反向放电;通过分级维护体系,L1级远程解决简单软件故障,L2级智能派单处理现场问题,L3级返场维修复杂故障,配合模块化设计,大幅缩短设备停机时间。同时,AI还能分析退役设备数据,反哺产品设计,提升下一代设备的可靠性与可循环性。
安徽能通集团科大能通子公司总经理马田雨
据悉,科大能通目前已拥有100余项研发专利,产品通过3C、CE、UL等国际认证,远销20余个国家,其打造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已实现与主机厂的全流程打通,从下单、安装到运维、对账全程数字化,在私人桩领域处于行业领先。
何骞则分享了合智数字的“智售后”平台实践,破解“故障处理慢、流程不透明”痛点。“传统售后需要人工记录故障、派单,工程师到场后才判断问题,整个过程至少15分钟。” 何骞介绍,“智售后”平台通过公众号、WEB端实现报修闭环:AI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发现故障后自动推送报警信息,预判故障点与所需配件;工程师通过平台接收工单,到场前即可准备好工具与模块;维修完成后,AI自动生成服务报告,无需人工手写。该平台将故障处理时间压缩至2-3分钟,设备恢复效率提升80%,同时实现服务全流程可视化,让运营商与用户实时掌握进度。此外,合智数字还连续在湖北开展电动车与充电桩运维培训,推动直流桩运维人才专业化,填补行业技能空白。
生态协同:
构建品质升级的 “共同体”
充电服务品质提升并非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大合唱”。论坛嘉宾从平台赋能、金融保障、AI 交互等角度,展现如何通过生态协同,实现“1+1>2”的品质增值。
中国充电联盟开放服务平台,是生态协同的核心载体,该平台由众链数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据丁微介绍,平台定位为 “覆盖全行业的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核心是打通“人-站-数”全链路资源,构建“开放共享、数智驱动、生态共赢”的体系。
众链数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丁微
平台主要包含四大功能板块:“深度数据” 汇聚国家能源局等权威数据,开发数据产品支撑政府决策与企业战略;“场站中心” 提供运营诊断、星级场站数字化申报服务,助力运营商科学布局;“人才服务” 板块实现企业岗位发布与求职者精准匹配,并对接运维培训资源;“资料中心” 整合行业标准、政策解读、技术文档,为从业者提供知识库。截至2025年8月,平台试运营三个月已吸引十余个省级行业协会加入,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充电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提升设施通用性与开放性。
金融保险的创新,为行业抵御风险、稳定运营提供保障。卢坤介绍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已推出“三维保障方案”,覆盖桩企、运营商、车主三类主体:桩企面临售后成本高、客户信心不足的问题,平安产险提供“延保+维保+运营中断补偿”服务;针对运营商受服务费内卷影响,盈利难度大问题,平安产险推出“财产+运营+服务”保障,包含财产险、充电券补偿、场站巡检,提升运营稳健性;车主担心V2G应用中的电池衰减,平安产险推出电池衰减补偿产品,发生问题由保险兜底。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充电生态总监卢坤
据悉,平安产险已与全国330个城市、2100个县域的93万个充电桩联网,通过“平安好车主”APP 整合养车、代驾、年检等车后服务,既降低行业风险,也增强用户黏性。
AI技术则为服务注入“温度”,让品质从“功能达标”升级为“体验优质”。会上,李涛分享了“最懂用户”的产品逻辑:“消费者可能不为技术溢价买单,但会为情绪价值付费。”
江西驴充充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涛
据李涛介绍,驴充充以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起家,目前服务6500万用户,运营13万中小运营商,日均充电订单超200万单。为应对海量用户的服务需求,企业融合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多模态大模型,实现70%的客服电话独立接听率,2500个日均呼入仅需少量人工坐席;开发AI运营系统,为中小运营商提供选址、定价、运维的智能建议;AI稽查功能实现服务录音全量质检,避免违规用语。即将发布的第四代“黑钻系列”充电桩,将搭载智能语音助手“小驴”,实现“唤醒即充电”,同时支持充电语音播报个性化设置,让补能过程更具人性化。
充电服务品质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乘用车补能,更在全域电动化场景中展现出广阔潜力。会上,牛方鑫讲解“全域电动化”理念,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全域电动化,是在区县、港口、矿区、物流园区等相对独立区域,实现乘用车、商用车、船舶、工业机械的全面电动化,构建‘绿电供给-消纳-调控’的闭环。”牛方鑫介绍到,这一模式已在国内落地见效;在海外市场,全域电动化同样是“蓝海”。
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
商务合作促进部主任牛方鑫
“出海不能单打独斗,要与中建、中铁、中交等央国企深度绑定。”牛方鑫建议,国内企业可依托ABO、BOT、EPC+O 等灵活模式,将充电设施、技术标准、运维服务打包输出,既解决当地基础设施短板,也降低汇率、维保等风险。
从标准构建到技术突破,从运维提效到生态协同,再到全域拓展,中国充电服务行业正以系统性变革,回应“充得好电”的用户期待。未来,当每一次补能都成为“安全、便捷、高效”的体验,充电服务不仅将彻底破解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痛点,更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报道:
图片:充电大会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