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带孩子去学校的开放日活动,结果被一个三线厂的老前辈认出来了。这位前辈是四川308厂的第二代,说实话,我当时都懵了,一下子不知道该说啥。原因有两个,一是真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会被看我视频的三线厂前辈认出来;二是四川有两个308厂,我不知道前辈到底是哪个厂的。是哪两个呢?一个是广安华蓥的华光仪器厂,另一个是乐山的东风电机厂,它们的军工代号都是308。
聊了几句后,前辈说他是在乐山上的大学,我顿时明白了,前辈应该是乐山东风电机厂的后代,他的长辈很可能就是当年从上海先锋电机厂过去帮忙建厂的人。
对这位三线厂第二代的老前辈来说,乐山的东风电机厂和308厂,其实还牵扯到另一家老单位的故事。这家单位就是1939年建的永利川厂,它的总工程师是大名鼎鼎的化学家侯德榜。那时候,因为日本鬼子打进来,天津塘沽的永利碱厂被占领了,所以就搬到了乐山五通桥的老龙坝,成了永利川厂。就是在这儿,研究出了有名的“侯氏制碱法”,还得了新中国第一张发明专利证书。等抗日战争打完了,永利川厂又搬回了天津,但那些建筑都留在了乐山,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
从三线建设启动后,1964年10月份,国家计委给东风电机厂下了建设任务,归一机部电工总局管。一开始,选了乐山西坝、峨眉山等7个地点考虑。那时候,侯德榜先生已经是国家化工部的二把手了,他想着要再利用资源,就建议把东风电机厂建在永利川厂的老地方。所以,乐山308厂和永利川厂就有了这么一段特别的过往。
乐山308厂是个专门给核工业做电机设备的军工大厂。为了不让人知道它的真实身份,它就用了个化名叫做东风电机厂,听起来好像就是造发电机的,但其实不是,它是一家核工业相关的单位。
那时候,为了建起东方电机厂,特地从全国八家顶尖的电机厂家选了好多技术能手来帮忙。这些厂家有北京的重型电机厂、大连的汽轮机厂、山东博山的电机厂、沈阳的变压器厂和高压开关厂、哈尔滨的汽轮机厂、武汉的锅炉厂、南京的微分电机厂,还有上海的先锋电机厂。因为这位前辈是上海人嘛,所以他家的长辈很可能就是从上海先锋电机厂调过去支援的。
上海先锋电机厂是在1958年创办的,位置在上海灵石路702号,到了1959年就建好了。这个厂是把上海的新安电机厂、华成电机厂和益中电机厂三家合并在一起成立的。那时候,厂里有3000多名员工,主要做的就是生产电机、加速器,还有一些核电方面的产品。
那时候,这家单位在行业内可是个领头羊。1966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工业新产品》邮票,其中有一枚专门讲上海先锋电机厂研发的“静电加速器”。
聊聊乐山的东风电机厂吧,1965年5月24日那天,从全国七个大城市、八家工厂来帮忙建设的人们,都聚在了一个临时搭的广场上,共同参加了乐山东风电机厂的开工仪式。这个厂有个代号叫308,寄信的话地址就写乐山1号信箱。
一开始,东风电机厂的员工就快要有3000人了,后来慢慢增加到了7000多人。那时候,建这个厂的投资差不多花了7000万,在四川的三线机械系统里排第三,就排在川汽和二重后面。东风电机厂的规模特别大,大家都说它有十里那么长,新建的厂房面积足足有22万平方米呢。
那里还有个隐蔽的山洞车间,整个工厂占地有60万平方米大呢。那时候为了建厂,工人们就在工地旁边挖石头,没想到挖出了一个上百亩的大坑。后来,大家决定把水灌进去,这个大坑就变成了一个人工湖,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亩湖。
这肯定是东风电机厂职工子女心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1980年,这个人工湖第一次捕鱼,竟然捕了上万斤的鱼,厂里就直接把这些鱼当作福利分给了所有职工。之后,他们还把湖底的淤泥清了,把湖底弄平整,在湖中间建了五条大坝,把湖分成了几个部分:喝水用的水池、工厂用的水池、养鱼的水池,还有游泳的水池。这样一来,夏天的时候,职工和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在湖里游泳了。
东风电机厂有六七千名职工,加上厂里的子弟,人数就好几千了。所以,早在1968年,厂里就开始慢慢建起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技校。那些厂里的第二代前辈们,很可能就是在这些东风子弟学校上学的。东风电机厂不仅人多,规模庞大,而且当时的设施也是一流的。除了厂里有个快百亩大的人工湖,1977年,东方电机厂还建起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人俱乐部,里面有3680个座位呢。从那以后,厂里每年都会热热闹闹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1987年,东风职工商场大门敞开,它成了四川那边最大的工厂员工商场。有了这么好的地方,厂里的孩子们可幸福了。那时候,东方电机厂下班时,骑自行车回家的员工队伍能排上好几百米长。因为当时有七个城市的八家单位来这儿帮忙建设,所以厂里的三线厂文化氛围特别浓。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东方电机厂在四川最有名的竟是东风馒头。原来啊,那八家帮忙的单位里,有六家是从北方来的,他们还把做面食的好手艺也带到了这儿。
厂里大家说话都带着东北味的普通话。七十到八十年代,东风电机厂热闹非凡,车辆来往不断,人声嘈杂。到了军转民那会儿,东风电机厂开始做“天使牌”电风扇、洗衣机这些家用品,硬是靠它们熬过了难关。再后来,东方电机厂改制了,变成了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
从制造顶级军事装备的企业转变为完全生产民用产品的地方。那时候,有大约3000名来自全国7个不同城市的8家单位的支援建设者,他们是工厂的第一代人,在乐山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他们的孩子,就是东风电机厂的第二代,因为刚好碰上工厂转型的时候,所以大多都离开了这里,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
来源:来自三线工厂职工的孩子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