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换型改造那些事儿:找合作厂波折多,一根轴多花三百块为哪般?

一汽换型改造那些事儿:找合作厂波折多,一根轴多花三百块为哪般?

最近翻老资料,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一汽搞换型改造那段历史,真是一把辛酸泪。那时候国家没拨款,厂里自己也没钱,想搞柴油机自主生产咋办?只能到处找合作方。最开始相中的是长春柴油机厂,离得近嘛,可人家厂长压根儿没松口。后来耿昭杰厂长又跑了朝阳柴油机厂、大连柴油机厂,还有无锡柴油机厂,这才算敲定了几家。

一汽换型改造那些事儿:找合作厂波折多,一根轴多花三百块为哪般?-有驾

要说这合作里头的弯弯绕绕,可太有嚼头了。长春柴油机厂本来是最顺的选择,毕竟在一汽家门口,可谁成想后期三年换了13个厂长,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最后合作黄了。现在回头看,就剩下锡柴和大柴还在跟一汽绑着。这事儿一折腾,一汽柴油机厂的成本可就蹭蹭往上涨——你说发动机零件吧,锻造厂的轴得运到无锡、大连的发动机厂组装,装完再拉回长春总装厂装车。就这么一根轴,光运费就得额外加三百多块。搁现在可能觉得三百块不多,可放八九十年代,那可是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厂里一年得白扔多少?

说到合作波折,还有段有意思的插曲。当年一汽瞄上朝柴的时候,二汽(现在的东风)也盯上了。两边都找朝柴谈合作,二汽给的条件更优厚,朝柴最后选了二汽。要知道辽吉俩省挨得那么近,朝柴到一汽也就几百公里,到二汽可远着呢。这么一折腾,一汽只能再找下家,最后才跟锡柴、大柴把事儿定下来。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哪有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剧本?都是逼出来的办法。一汽那时候要是能自己投钱建柴油机厂,何至于把轴运来运去折腾?可那时候企业哪有现在这么灵活?国家不给钱,银行不敢贷,找合作方还得看人家脸色。就说那根多花三百块的轴,单看是个小数,可架不住量大——一汽一年得造多少车?这么算下来,里外里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有人说,现在一汽不也发展得挺好?那是后来的事儿了。80年代那会,国内汽车工业刚起步,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汽能从那时候挺过来,靠的是一股子韧劲。就像咱们普通人过日子,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有的,关键是怎么在变化里找路子。

现在再看长春柴油机厂当年的结局,也让人唏嘘。换个厂长能黄,说明内部问题早就埋下了。企业跟人一样,班子不稳,心不齐,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反观锡柴和大柴,跟一汽绑到现在,多少也有点“共患难”的情分——你帮我消化产能,我帮你控制成本,慢慢就成了离不开的伙伴。

路漫漫其修远兮,企业发展从无捷径,每一步都藏着时代的注脚。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历史档案、一汽集团官方网站企业沿革专栏、《中国汽车工业史(1949-2000)》(机械工业出版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