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SUV车型凭借其宽敞的空间和良好的通过性,深受消费者喜爱。而新能源SUV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动力性能,更在于电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背后离不开一套精密的热管理系统。本文将深入解密常见新能源SUV热管理系统的制造结构,揭示其如何保障电池性能。
一、热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
新能源SUV的热管理系统主要由电池热管理、电机电控热管理以及乘员舱空调热管理三大模块构成,它们协同工作,确保车辆各部件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
电池热管理:电池是新能源SUV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受温度影响。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冷却和加热机制,确保电池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适宜的工作温度。当电池温度过高时,系统会启动冷却功能,防止热失控;当电池温度过低时,系统则会进行预热,提升电池活性,确保充电和放电效率。
电机电控热管理:电机和电控系统是新能源SUV的动力来源,它们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热管理系统通过液冷或油冷方式,将这些热量迅速散发出去,防止电机和电控系统因过热而损坏或性能下降。
乘员舱空调热管理:除了保障车辆核心部件的温度外,热管理系统还负责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为驾乘人员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这主要通过空调系统实现,包括制冷、制热、除湿和通风等功能。
二、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制造结构
电池热管理系统是新能源SUV热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其制造结构复杂且精密,主要包括冷却板、冷却管路、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以及加热元件等部件。
冷却板与冷却管路:冷却板通常采用高导热材料制成,紧贴电池组底部或侧面,通过冷却液循环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冷却管路则负责将冷却液输送到冷却板,并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或热交换器进行散热。部分高端车型还采用液冷与相变材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眼睛”,它们分布在电池组的各个关键位置,实时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一旦温度超出安全范围,传感器会立即向控制器发送信号,触发相应的冷却或加热措施。
控制器:控制器是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大脑”,它根据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精确控制冷却液泵、加热元件以及阀体的开关状态,实现电池温度的精准调控。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控制器会启动冷却液泵,增加冷却液流量,加速散热;在低温环境下,控制器则会启动加热元件,为电池预热。
加热元件:加热元件通常采用PTC(正温度系数)加热器或热泵空调系统。PTC加热器通过电阻发热原理,直接为电池提供热量;热泵空调系统则通过逆卡诺循环,将外界空气中的热量转移到电池组内,实现高效加热。热泵空调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效率远高于PTC加热器,且能耗更低,因此逐渐成为新能源SUV的主流选择。
三、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与模块化趋势
随着新能源SUV技术的不断发展,热管理系统也在向集成化和模块化方向演进。传统分散式热管理系统中,电池、电机电控和空调系统回路彼此独立,导致能量利用效率低下。而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则通过多通道阀门或管路,将各系统回路连通,形成一个大循环回路。
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其第三代热管理系统通过四通阀和三通阀的巧妙设计,实现了电机回路与电池回路的串并联模式。在高温环境下,电机回路产生的余热可以通过串联方式传递给电池回路,为电池加热;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回路则可以通过并联方式独立运行,避免电机余热对电池温度的干扰。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还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四、热管理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SUV的热管理性能,各大车企和供应商不断推出创新技术。例如,比亚迪在其海豹车型上采用了集成化热泵空调系统,将制冷剂回路的大部分控制组件集成到阀岛结构中,实现了热管理系统的紧凑化和高效化。该系统在制热模式下,能够通过板式换热器吸收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等电驱动单元的热量,为乘员舱和电池组提供热量,显著提升了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
此外,CO2冷媒制冷技术也逐渐成为新能源SUV热管理系统的新宠。与传统制冷剂相比,CO2具有成本低、无污染、低温下制热效率高等优点。奥迪在新一代A8车型上率先采用了CO2制冷剂(R774),其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工作压力比普通制冷剂高约10倍,但制冷效率却显著提升。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SUV的热管理性能,还符合全球环保趋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