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刷到过铺天盖地的小米SU7 Ultra广告,但另一款名字带“Ultra”的车正在悄悄凉透。 问界M5 Ultra上市半年,月销量从巅峰1.2万台暴跌到如今不足1500台,连隔壁理想L6的零头都够不上。 这款顶着华为技术光环、号称“智能天花板”的中型SUV,为何突然没人买单了?
打开配置表,激光雷达升级到192线,4D毫米波雷达探测精度提升30%,车机内存从12G翻倍到24G。 但坐进车内,后排乘客的膝盖离前排座椅只剩一拳距离,地台中央的凸起能硌脚。 一位车主吐槽:“华为智驾再牛,也不能让我老婆孩子蜷着腿坐车啊! ”
价格表上写着“22.98万起”,但想买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得花24.98万。 这个价位能买到轴距超过2.9米的理想L6,或者续航多出100公里的小鹏G6。 问界销售自己也承认:“客户试驾完总问,为什么后排还没三年前的M5宽敞? ”
华为鸿蒙车机确实流畅,15.6英寸大屏能养电子宠物、换壁纸,但这些花哨功能掩盖不了致命伤。 车展上体验过的消费者发现,女王副驾的腿托要手动调节,座椅按摩力度像“隔靴搔痒”。 更尴尬的是,当特斯拉Model Y突然降价到24.99万时,问界门店的客户转身就走。
调查数据显示,57%的意向客户因为“Ultra”标签来看车,结果发现零百加速4.3秒的版本要加价2万,续航却比老款还少了15公里。 有汽车博主实测发现,号称“优化操控”的新款麋鹿测试成绩79km/h,只比老款提升0.5km/h,这个进步幅度连专业仪器都测不出来。
幻影紫车漆需要额外加价8000元,赤茶橘内饰得等三个月。 对比隔壁深蓝S7的免费改色服务,或者比亚迪宋L的丹拿音响标配,问界的选配策略显得小家子气。 更迷惑的是,官方宣称的“百万级智能体验”在车主手册第38页用小字标注:城市NOA功能需后续OTA开通。
经销商开始急了,北京某4S店把展车直接贴上“直降3万”的横幅,结果被厂家警告处罚。 二手市场上,2000公里的准新车挂出19.8万还是无人问津。 一位车贩子透露:“这车收回来就砸手里,华为手机用户宁愿加钱买带空悬的智界S7。 ”
最致命的问题藏在底盘下方——问界M5 Ultra的电池包比竞品厚了12%,导致地台升高3厘米。 工程师解释这是为安全考虑,但消费者用脚投票:同价位小鹏G6的后排能跷二郎腿,理想L6塞得下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车+宠物笼。
华为门店的销售话术还在强调“192线激光雷达行业第一”,可手机用户转头就去买了小米SU7 Ultra。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当小米把激光雷达下放到21.59万的版本时,问界的高阶智驾反而成了价格包袱。
汽车论坛上流传着段子:“买问界M5 Ultra就像娶了个博士生——参数漂亮但不会过日子。 ” 真实车主反馈显示,54%的人认为自动泊车用不上,62%的乘客抱怨座椅太硬。 那些冲着“华为生态”来的客户,最终发现车机互联速度和2000块的平板电脑差不多。
赛力斯的财报暴露更多隐忧:每卖出一台M5 Ultra要支付给华为2.3万元技术授权费,这个数字比去年涨了15%。 与此同时,问界M7的改款车抢走大量关注度,毕竟多花4万就能获得更大空间和更成熟的智驾系统,这笔账谁都会算。
当特斯拉的FSD套餐降价到1.2万、小鹏的XNGP开放全国都能用时,问界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突然不香了。 有媒体实测发现,问界M5 Ultra的自动变道成功率比老款只提升7%,但系统卡死重启的BUG反而新增了3个。
车评人拿出温度枪说话:激烈驾驶时,中控屏温度飙升到48℃,无线充电板烫得能煎鸡蛋。 华为客服的解决方案是“建议关闭部分后台程序”,可消费者花24万买的车,总不能当功能机用。
截至5月17日,问界M5 Ultra的库存周期达到82天,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出一个月。 工厂开始给员工发内部购车券,7.5折的优惠幅度暴露了清仓焦虑。 这一切都在印证那个残酷的定律:在新能源车的修罗场,堆料堆不出真需求。
全部评论 (0)